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原創稿
李忠強複製的唐代文物鸚鵡提樑銀罐。人民網 王慧攝
精美的紋樣、流暢的線條……眼前的鸚鵡提樑銀罐驚豔絕倫。其實,這只是一件複製品,它的原件是河南何家村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屬於唐代,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這件手工複製品的壺身為純銀所制,經過李忠強巧奪天工的複製,讓更多的人欣賞到鸚鵡提樑銀罐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璀璨奪目的風采。
李忠強講述著蒙古刀具的製作工藝。人民網 王慧攝
李忠強,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蒙古族金銀器製作技藝(蒙鑲製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在他看來,蒙鑲製作工藝不僅蘊含著工匠精神,更承載文化的內涵。
李忠強認真的敲打著紋樣。人民網 王慧攝
蒙鑲製作工藝,是透過對金屬的錘敲、鏨刻、花鎦編織、鑲嵌寶石等形成一套綜合處理工藝手法,俗稱蒙鑲工藝,是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工藝,有非常悠久的傳承歷史。
“2004年畢業後我來到工藝品廠上班,師傅教授的傳統制作技藝讓我一下子就著迷了。”在工藝品廠上班的日子裡,讓李忠強不僅掌握了精湛的技藝,還在他的心裡種下了想做一番事業的雄心火種。
面對企業改制,李忠強更堅定了要創業的決心,他與兩個同在廠裡工作的同學一同開起了店面。 店面雖小,但李忠強十分用心經營,經手的每一個活兒都為了自己積攢了好的口碑。“記憶最深刻的是2007年,接了一個又大又急的活兒,要在十八天之內完成300多隻蒙鑲工藝品駱駝。當時為了按時完成這批作品,團隊中其中的一個夥伴吊著氧氣瓶工作,我自己的一雙腳腫的無法動彈,已經沒了知覺,根本沒時間睡覺。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用李忠強的話說,“那批活兒讓我們幾乎掉了一層皮“。
創新制作的京蒙奧三地障礙賽金獎的獎盃“特木倫“。人民網 王慧攝
賺到了第一桶金後,李忠強將蒙鑲工藝的重心放在了創新上。“2020年內蒙古國際馬術節,京蒙奧三地障礙賽金獎的獎盃‘特木倫’,就是我們團隊的創新作品,獎盃以高足杯為原型,杯蓋上站著一匹白馬,整個杯身高70多公分,用了3900克銀子,鑲嵌了四種寶石,歷經五十天製作而成。” 李忠強自豪地說。
多年的創業路,讓李忠強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金銀器的造型及裝飾題材作為一種直觀形象,不僅起著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徵。”李忠強說。
煉製銀水。人民網 王慧攝
為銀片拓印圖案。人民網 王慧攝
繪製紋樣。人民網 王慧攝
敲打紋樣。人民網 王慧攝
製圖、塑形、製作陰陽模、焊接、封底片、拋光、鍍金……從事手工藝行業,必須要親自上手幹,幹得多了就會有自己的技巧,火燒到什麼程度可以焊接,在焊接的過程中,不可能焊接的很乾淨,很整齊,必須用銼刀將它銼平整,並敲打至看不出來接縫為止。
蒙鑲工藝這一道道複雜的製作工序,在李忠強眼裡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每當製作出一件金銀器作品,收穫的不僅僅是高超技藝的享受,更是作品背後堅持、求真、探索的強大精神動力。
李忠強和夥伴一起製作獎盃。人民網 王慧攝
蒙鑲工藝學習是三年起步,學習三年才能幹一些粗略的活,對於蒙鑲工藝學習能有基本的認識。這項技藝是一個綜合類的學科,美術、繪畫、金屬特性、化學等知識都要懂,掌握基本知識後最重要的是實操,這些都需要時間來沉澱。如今,李忠強的工作室裡有五個徒弟,其中有國外留學回來的高材生,也有對蒙鑲工藝熱愛的中年人……李忠強希望,在傳承這項“手藝活兒”的同時,一定要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