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一路奔流,孕育了巴山蜀水、雲貴高原、洞庭水鄉的千年文脈。12月1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指導,重慶、四川、雲南、貴州、湖南五省市黨委網信辦和新華網共同主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路主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餘家新聞媒體透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對巴山蜀水、雲貴高原等地進行探訪,推出一系列精彩報道。
12月18日,從黔西市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媒體採訪團第四站走進了如詩如畫的化屋村。
站在烏江河畔,兩岸的懸崖峭壁撲面襲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這裡令人驚歎的美景,卻也安排了很多艱難險阻。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位於烏江源百里畫廊鴨池河大峽谷、東風湖北岸。曾經的化屋村由於交通閉塞,這裡的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3.6%。
如今,隨著化屋村基礎設施的完善,依靠這裡的青山綠水、民族文化,當地走上了一條特色的旅遊發展道路。2019年,化屋村所有貧困人口全部清零,徹底撕掉了長久以來的絕對貧困標籤,村民的生活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
如果要說起基礎建設、旅遊發展為當地帶來的變化,化屋村的何蘭民族山莊老闆何蘭可謂是感慨萬千。
“以前沒通路之前,到附近的鄉鎮回來可能都要一天時間,家庭的年收入也只有近萬元左右。路通之後,2008年我就開了這個民宿,然後旅遊發展起來了,村裡環境變好了,客人變多了,我的店規模也擴大了,今年純收入就有60萬左右。”何蘭對記者說。
從一開始的60平方米的小店,到現在的560平方米,能夠接待100多位客人的兩層樓房,何蘭民族山莊越來越紅火,也見證著化屋村的旅遊發展為當地村民帶來的切實紅利。
小康車間繡出幸福生活
隨後,媒體採訪團來到化屋村易地搬遷安置點的小康車間,負責人楊文麗身著民族服飾熱情地向記者們介紹著小康車間情況。
據瞭解,化屋村在傳承民族技藝的同時,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引進村內能人,共同創辦了刺繡蠟染車間。在銷售渠道方面,除了線下銷售,還充分運用電商平臺,透過抖音、快手等app平臺開展網路直播等等。
“現在我們直播電商這一塊的年收入就可以達到60萬元到70萬元左右,線上銷售還是非常不錯的。此外,我們小康車間還解決了部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
目前,車間共吸納了19名苗族婦女穩定就業,還有50餘名繡娘在家制作後以計件方式獲取報酬。
“我家有四口人,我主要在家裡帶小孩,沒有什麼收入。現在能夠在車間工作,每個月有3000左右的工資,離家近,多勞多得,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在小康車間工作的化屋村村民張應告訴記者。
隨著旅遊產業的火熱發展,為進一步加強5G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今年3月10日,貴州移動畢節分公司與黔西市化屋村舉行掛牌儀式,攜手共建“5G+數字鄉村示範點”。“5G+數字鄉村統一資訊平臺”是“示範點”的核心專案。
“這個‘5G+數字鄉村統一資訊平臺’對我們鄉村旅遊規劃這一塊幫助很大,透過資料分析,我們可以監控景區的客流量,提示村民錯峰出行等等,在鄉村治理上也更加便捷了。”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張玉芝向媒體採訪團的記者介紹道。
據瞭解,“5G+數字鄉村統一資訊平臺”包含“數字治理、智慧旅遊、數字生態、智慧經濟、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文明實踐、資訊設施”八個中心板塊,覆蓋化屋村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如今,化屋村依靠青山綠水這支生態畫筆,繪出了一幅旅遊興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據統計,2020年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11500元;2021年2月3日至10月,化屋景區累計接待遊客53.4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8億元。
撰文攝影: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思露 蔣明鎦
編輯:劉添元
統籌:龐博
編審:田旻佳
更多新聞
預覽時標籤不可點
收錄於話題 # 個
上一篇下一篇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