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歌舞表演上,出現了這麼一幕:幾百名護士推著病床登上舞臺,當他們擺出閃耀的“NHS”和“GOSH”的字樣時,全場爆發出一陣強烈的歡呼。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現場照
(圖:壹圖網)▼
這個場景可能在其他國家的人士看起來會覺得不明所以,然而,英國人知道,這代表了他們國家最重要的一項制度。
“NHS”的建立
NHS指的是National Health Service,中文翻譯為國民醫療服務體系。這個制度覆蓋了英國幾乎所有醫療服務,除個別專案外,大到癌症手術,小到感冒發燒,都對其居民免費。普惠性、全覆蓋和免費使用是這個制度的最大特點。
惠國惠民的政策,在英國國內收穫了群眾廣泛的支援
(圖:shutterstock)▼
而作為受益者,英國人繳納稅收支撐起這個龐大的系統。這一革命性的變化,跟二戰後英國社會思潮的變化密不可分。
一方面,二戰中同甘共苦的艱難歲月增強了英國民眾的凝聚力,戰爭的勝利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強有力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戰後的英國百廢待興,全國損失了數十萬人口和四分之一的財富,人們渴望一個有能力的政府,有意願進行社會改革、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和社會福利。
這一社會思潮幫助英國工黨贏得了1945年大選。新首相艾德禮採用了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貝弗裡奇的提議,將全國的醫院國有化,以建立一套“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綜合健康和康復服務”的醫療制度。在工黨的積極籌備下,NHS於1948年應運而生。
戰爭結束後倫敦街頭歡慶的人群
(圖1,2:壹圖網)▼
兩黨領導人合影
溫斯頓·丘吉爾(左二),克萊門特·艾德禮(右二)▼
NHS的設立是基於這樣一個理想:得到醫療救助應該被視為一項社會基本權利。不論貧富,所有人都應該享有良好的醫療保健。NHS的建立者——時任衛生大臣安奈林·貝文曾說:“如果一個病人因缺乏經濟能力而得不到醫療救助,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合法地稱自己為文明社會。”
當時的英國政府也樂觀地認為:在短期之內,全民免費的醫療服務能快速醫治病人,為之後的經濟重建提供健康的勞動力;而站在長遠的角度上說,這一醫療系統能有效控制疾病,提升民眾健康水平,減少未來的醫療資源投入,所以這是一項利國利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福利制度。
女王慈悲為懷,但過於樂觀了
(英鎊,藥丸,圖:壹圖網)▼
為了高效分配醫療資源,NHS遵循的是分級收治的原則。系統分為全科醫生(GP)和專科醫生(醫院)兩級。除非緊急情況,患者一般要先找當地的全科醫生就診,全科醫生會根據病情評估是否需要轉診至專科醫生或大型醫院。
大病收治,小病自治,毛病不治
(講究一個全民自醫,圖:壹圖網)▼
然而,這項政策70多年來的發展並不如當初設想的一帆風順,人口結構的改變、移民、醫療旅遊、缺少僱員都給NHS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正在給病人問診的全科醫生
(圖:壹圖網)▼
NHS面臨的第一項挑戰就是人口結構的改變。首先是人口基數的變化。2021年,英國人口(約6800萬)比系統建立之初多了近兩千萬人,雖然增長率看似微不足道,但是NHS的普惠性原則意味著它比建立之初要多負擔近兩千萬潛在患者。
其次是人口老齡化問題,目前英國有近兩成的人口大於65歲,老年人口的高佔比使得交稅人口比例與系統設立之初相比大大減少,給支撐NHS的財政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不僅如此,英國國家統計局發現,近三成65歲以上的英國老年人都至少有一到兩種慢性病,這些往往都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長期治療,大大增加了基層醫人員的工作壓力。
論治療時間長度。糖尿病和骨科病首當其衝
糖尿病人都面臨漫長的治療週期
(圖1,2:壹圖網)▼
更糟糕的是,與設立之初的樂觀設想不同,NHS雖然能有效應對疾病,併成功提升了英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卻並不意味著人們生活得更健康了。過多攝入糖分、吸菸、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各種慢性疾病,每年給NHS造成約110億英鎊的重負。英國公共衛生部擔心NHS早晚會扛不住。
畢竟,在英國這樣的美食荒漠
土豆是“法定晚餐”/doge
(圖:shutterstock)▼
不僅如此,NHS免費的特點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資源濫用。這一問題主要集中在來自外國遊客和國內的長期居留者兩方面。
他們在英國看醫生理論上是需要出示身份證件並支付費用的。然而由於英國長久以來對於“大規模監控”身份辨別系統的牴觸,加上英國外籍移民眾多,大部分醫院實際上並不會要求病人出示證件,而是會直接提供醫療服務。
外籍遊客甚至也可以享受到疫苗相關的公共醫療服務
(圖:壹圖網)▼
長期缺乏辨別手段的結果是,NHS的服務經常被外國遊客濫用,每年給NHS帶來數百萬英鎊的損失。雖然卡梅倫政府引進了“移民健康附加費”,要求長期居留者每年繳費來平衡NHS支出。但這並不能完全彌補遊客短期消耗的醫療支出。
從2000年後,NHS的開銷大幅提升▼
(來源:NHS)
此外,缺少僱員也嚴重影響了NHS的運作效率。這一問題在系統設立之初就已出現,到今天已然常態化。在NHS剛建立的十年裡,大規模的醫療設施國有化、快速拓展的新業務和技術革新,都需要大量僱員來填補崗位。
然而,當時英國國內的醫療從業人員和醫藥專業畢業生遠不能滿足這一需求。於是,醫院不得不面向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前殖民地國家招募員工,這些國家的醫藥專業工作人員接受的是與英國醫學總委員會一致的課程指導。
在NHS工作的外籍工作人員
(圖:壹圖網)▼
這雖然在短期之內解決了問題,但卻無意中培養了NHS對外國員工的依賴性,導致英國培養的本國醫學和護理專業人數遠低於實際需要。而隨著前殖民地國家逐步透過提高醫療從業人員的待遇來留住本國的人才,醫護人員前往英國工作已不再是最優選項。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圖:豆瓣)▼
同時,除了前殖民地國家的僱員,來自歐盟的醫生在NHS中的比重也不可忽視(約佔10%)。英國脫歐也讓NHS的歐盟國家僱員感到擔憂,脫歐後收緊的簽證政策很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職業前途,也不得不與家人分隔兩地。醫學總會的調查顯示,六成的歐盟NHS醫生會考慮在脫歐後離開英國。未來,缺少本國僱員很有可能嚴重限制NHS的效率。
不僅如此,英國自己的醫療人才也在向外流失
(標語:“不要再把全科醫生賣給美國”,圖:壹圖網)▼
上述問題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城市的醫院不得不給病人分類,按照病情優先給較為嚴重的患者安排檢查和治療,之後才會輪到病情較輕的病人。只要不是急症,他們往往需要排隊等一段時間。等待的時間短則數天,長則數月。
NHS的問診流程
在獲得普通全科門診護理前至少還有三個流程▼
筆者就曾經歷過NHS的排隊問題:當時我得了胃炎,吃了三個月的藥都不見好,於是想找當地的全科醫生做胃鏡檢查。然而醫生以“非緊急情況”為由把我的檢查排到了兩個月以後。
或許是對排隊習以為常,英國人大多養成了平時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小病自醫的習慣。背後則是對NHS資源不足的無奈。
在NHS調教下,英國人全民的基礎護理知識水平較高
用血壓計測血壓這種只能算基本操作
(都是被逼的,圖:壹圖網)▼
新冠疫情爆發初期,英國政府並沒有正確意識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防疫宣傳、醫療物資都沒有準備充分。只是採取隔離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方式控制。官方最初的宣傳甚至認為不需要戴口罩,只是呼籲民眾多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發現放不住,就提倡”群體免疫“的政府...
(鮑里斯:怪我咯?圖:shutterstock)▼
鬆懈的態度導致新冠在英國爆發後給NHS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上文提到的種種問題都在這此疫情中爆發出來。人口老齡化意味著英國有大量的易感人群,政府卻沒有給養老院提供足夠的防疫物資,導致多地養老院疫情集中爆發。
掩藏在人文關懷修辭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被大流行疫情扯下了遮羞布
(圖:壹圖網)▼
而各地醫院在疫情爆發前床位佔用率就已居高不下,在方艙醫院建成前無法再收治更多新冠患者。更雪上加霜的是僱員不足的問題:在疫情前光英格蘭地區就有4.4萬護士崗位缺口。
政府不得不動員已退休的NHS員工重返崗位幫助抗疫,雖然能解燃眉之急,但當下英國疫情遠未結束,最新毒株奧密克戎甚至已經有1例死亡病例,這樣的超負荷運作模式能持續多久還是個未知數。
此外,疫情也迫使NHS優先安排資源抗疫,擠兌了本就不充裕的醫療資源。疫情前制定的等待列表被重新安排,缺少人手的窘境讓許多非急症病人的治療一再拖延甚至取消,而新的患者又得排他們後面,如此惡性迴圈。
早在疫情之前,由於英國脫歐的影響
積壓的病案就已經大幅增加了▼
(來源:Nutfeildtrust)
據BBC報道,今年僅在英格蘭地區有約40萬人等待“非緊急手術”的時間超過了一年,這一數字是疫情前的250倍。
今天的NHS面臨著1948年的奠基者們所難以想象的困難:人口老齡化、資源濫用、缺少僱員、漫長的等待時間讓它逐漸低效老化,在疫情的衝擊下暴露無遺。如何在疫情後改革這個英國人民引以為傲的制度,這恐怕不比抗疫工作簡單。
像NHS這樣的龐然體系,長期存在的問題必然積重難返
(繃不住了哇T-T,圖:壹圖網)▼
作者:漫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