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翻新,是近幾年經常碰到的專案類別。再經典的建築也總有斷碑殘垣的那一天。想想遭遇大火肆虐的巴黎聖母院,與其眼看著它「塌了」,不如提早制定翻新計劃,用更現代的建築手段加固。
△塔尖原貌,1860 △修復現場,2020
畢竟,該來的總要來的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今天要分享的也是一個翻新案例,一幢百年曆史的基督教會被改造成了現代化的劇院,不僅保留了經典外觀,還新添加了「鑽石」般銳利切面的玻璃外觀,呈現效果非常驚豔。
該專案叫做 Theater Le Diamant,位於加拿大魁北克。改造團隊是來自當地的事務所 Coarchitecture / Jacques Plante architecte。
01
建築概念
劇院建築總面積 7896㎡,最大的挑戰是設計師需要完成建築外部和室內舞臺空間、音響照明等一系列結構的改造,預算卻非常緊張。
最終,依靠設計團隊驚人的創造力,完成了這項總投資僅 28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1 億 8 千萬)的歷史建築翻新專案。
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879 年,在當時是一座受第二帝國風格啟發的建築瑰寶,帶有傾斜的屋頂和聯排拱窗。
△歷史資料
為了在不破壞建築表皮的情況下,「安插」進去 625 座的多層劇院,就必須在建築物的兩個側面和後方找空間,先來看一下改造方案的效果圖,長這樣的 ▽
△效果圖
而內部空間規劃又是相當複雜,有門廳、餐廳、演出廳、辦公室、中庭等等功能區 ▽
△新建部分剖面圖
然而從演示影片上看,空間卻設定得相當開闊,看得出保留了一定的建築原有特色。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一個字,拆!
設計師選擇的是「先拆除、再修復」的翻新方式,先把原有建築拆得只剩下一片薄薄的外牆、為新劇院騰出設計空間,再對牆上的拱窗和壁面進行修復。
屋頂已經完全按照舊時的照片圖紙進行1:1還原,瓦片替換成青色板岩 ▽
這樣,建築最經典的那堵外牆就可以繼續屹立在街口。兩側新建的部分也能與之順利銜接。
用來接續外牆結構的,是有序拼接的玻璃外牆,像一塊透明的鑽石,自上而下插在三角形地塊之上,取代了原始建築物缺失的部分。
經過切割的玻璃幕牆向上擴大、延伸,與屋頂露臺相連,標誌著新的文化空間。在白天為內部中庭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晚上充當城市的燈籠。
△劇院頂部的開放露臺
△劇院夜景
整個建築概念都非常貼合「鑽石」的主題,還邀請魁北克藝術家 Claudie Gagnon 創作了呼應鑽石外觀的藝術品,懸掛在劇院正門。
而另一邊的外牆具有三種不同的外觀——原始的牆壁、玻璃幕牆,同時還連著一段覆蓋混凝土板的外立面。
△側門
最後這一段牆用拱形元素與原有建築相呼應,表現手法卻非常現代簡約。整體來看,視覺反差強烈。
△效果圖
02
室內空間
接著來看一下劇院室內空間是如何改建的。進門後,在通往大廳的通道里加入了大量帶反射的玻璃,加上黑色底色和燈飾的裝點,喚起 artdeco 風格的強烈印象。
穿過黑暗的走廊後,迎面而來的是開闊的大堂,以木材和混凝土做鋪陳的空間,會在整個設計中反覆出現。
還有一架巨大的木製樓梯,串聯挑空設計的大廳與上層走廊。它的體積大到讓你無法忽視,但溫潤不加修飾的表皮又中和了自身的壓迫感。
實木與混凝土,兩種材質形成鮮明的對比。
△劇院前臺
刷成白色的新建的牆壁和三個樓層框架之間組成一塊三角形的巨大中庭。拔高了整個建築的高度。
樓層的切面將建築的肌理結構清晰地揭示出來,牆面的接壤全用玻璃幕牆來處理,增加空間的透明性。
自然光透過中庭的玻璃穹頂傾瀉而下,打破了往日的昏暗無光。
△效果圖
劇院內部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牆壁內外有著極強的視覺聯絡。
例如,在拆除過程中許多木拱門得以重現天日,統統被保留下來,作為對歷史的見證。和新建的部分形成對比。
△古典造型的透明座椅
再加上原有的金屬立柱也被修復了,雖然不再承重,但卻成了一種獨特的裝飾。
注意看地面,刻意用深色木板沿著吊頂輪廓鋪成拼花,和天花板相對應。
這一層,整個空間的劃分也是完全仿照了過去的基督教會。營造了與外部連續的氛圍。
建築內原有的雕塑被完好地保留。
可以清晰地看出把空間一分為二的是一條樓層組成的對角線,一邊是老建築,天橋另一邊是更現代的新建空間。
玻璃幕牆之內還有一層用於支撐的鋼結構框架。
辦公空間也能保持充足的採光。
混凝土牆面在燈帶照射下散發迷人肌理感。
△二層效果圖
△效果圖
劇場的配置也沿用了義大利的經典佈局,包括舞臺、400座的觀眾席和 200人的可升降看臺。
暗黑系配色讓觀眾可以聚焦在劇目本身。
舞臺兩旁的拱形隔斷展示了舊時包間的分隔方式。同時帶有一定的裝飾藝術特色。
最後,再來觀賞一下改造完成的劇院正面外觀,造型優雅、氣質迷人。
透明的玻璃體塊一點都不會喧賓奪主,反而襯托了建築的歷史特點,延續了它的文化屬性。是一次成功的翻新設計。
素材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