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結束當年,美國隆重推出了一部“主旋律”電影——拯救傑西卡·林奇。
據影片宣傳描述,《拯救傑西卡·林奇》根據不久前的真實事蹟改編,裡面的女主傑西卡·林奇的同名原型,是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的“戰鬥英雄”,當年的7月21日,林奇還被授予了規格很高的紫心勳章。
電影情節跟美國的官方報道高度一致——2003年3月23日下午,19歲的女兵傑西卡·林奇所在的美國陸軍第3機步師第507機修連,一共33人的車隊,遭遇了伊拉克抵抗武裝的伏擊。
因為正好趕上沙塵暴車隊還迷了路,走錯方向,再加上本身就是後勤部隊,戰鬥力不算強,經過20分鐘的激烈交火,美軍中有10人被打死,7人被俘虜,剩下16人得以突圍。
而被俘的7人中,就有傑西卡·卡林奇。
其餘的幾名被俘人員,論性別和外貌,做宣傳的話,確實不如林奇有優勢
據報道,在激戰中,林奇表現得非常勇猛,把自己槍膛內的所有子彈都打光後,又和敵人展開了無畏的肉搏,最終因傷勢過重才被伊軍俘虜。
隨後,她被困住送到了伊拉克反抗組織控制的醫院,在醫院中,受盡了折磨和凌辱。但林奇一直堅強不屈,甚至做好了當個“美國烈士”的準備。
很快,得知林奇等人被俘的美軍高層,非常重視,緊急策劃了一起“驚天動地”的拯救行動——4月1日晚,兩架“黑鷹”直升機在夜幕的掩護下突然殺向醫院,一隊美軍特種部隊從醫院大門破門而入,而另一隊特種部隊則透過直升機索降,破窗進入。兩隊人馬裡應外合,很快將滿身傷痕的林奇救出。
不說電影,就看當年美軍官方公佈的新聞畫面——以夜視儀的角度,畫面顯示,在晃動的鏡頭下,全副武裝的美軍特戰隊員,在空蕩但危機四伏的醫院裡一層層的仔細搜尋,終於在醫院的2層發現了4名被俘美軍,繼續緊張搜尋了一陣子後,又在3層發現了2名被俘美軍,最後在醫院的頂層發現了病床上,看似奄奄一息的林奇。
以上整個“解救”過程被剪輯後在美國各大媒體上滾動播放,把全美人民看得熱血沸騰,“愛國主義情懷”爆棚——這不就是一出現實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嗎?美軍如此的“強大”和“關愛個體士兵”,這種對被俘人員“絕不放棄”的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營救的風格,從二戰時代至今,始終如一,也是太感人了吧!
趁熱,原《紐約時報》知名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理克·布拉格,還親自執筆為林奇撰寫了個人傳記《我也是個兵:傑西卡·林奇的故事》。這部緊急“攢”出來的自傳(注意,當事人只有19歲,就出“自傳”了),被美國媒體大肆宣傳,成了組織上安排全美企事業單位員工的“必讀書目”。
而林奇本人也被拉到了全美各地,以戰鬥英雄的身份,軍裝筆挺地做演講——所到之處,溢滿了“榮耀美利堅”的情緒。
就這樣,在美國政府和媒體不予餘力的炒作和發酵下,甚至,連此時的美股也受到了這種“積極情緒”的影響,上漲了百分之二點七。
2003年美國國老兵日(11月11日)的前一天,林奇拄著柺杖,參加了“年度女性”獎的頒獎典禮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都說眼見為實,但僅僅透過媒體藉助當事人口吻的描述,以及那些剪輯後串聯起來的現場鏡頭,要說明整個事情的原委,還是有點站不住腳的。
隨著那股子狂熱情緒的褪去,一些理性的媒體還是察覺出了事情的蹊蹺。
2004年,以《芝加哥論壇報》為首的多家媒體採訪了當事人林奇,又進一步還原了一些真正的“細節”。
跟之前林奇英勇戰鬥,打光了子彈還進行了肉搏,因為喪失了反抗能力才被俘的報道不同,林奇自己承認,車隊遭遇伏擊後,她所在的車輛不慎被反美武裝的RPG火箭筒擊中而失控,最終撞向了另一輛車,這才是導致了自己重傷的真實原因。
而且,車禍重傷前,在林奇和戰友們逃離伏擊的路上,她手中的突擊步槍M16還正好卡殼。
所以,林奇在整場戰鬥中一槍未開,更別提英勇殺敵數人了。
在ABC(美國廣播公司)的演播室裡,鏡頭前,林奇主動否認了“戰鬥英雄”的傳說:
“子彈射得汽車千瘡百孔,到處都是伊拉克士兵,你可以聽到人們的尖叫聲,我害怕極了。”林奇親口對主持人說道。
她隨後發現自己的槍被卡住了,根本無法保護自己——“我的槍被卡住了,那天我一槍也沒有開,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跪下來祈禱,突然,我坐著的悍馬被RPG擊中,顫抖著開了一陣子,就翻車了……這是我最後記得的事情。”
至於在伊拉克武裝人員控制的醫院內遭遇到了“虐待”和凌辱,林奇在隨後的採訪中,也予以了否認。她回憶,那些伊拉克醫護人員,大部分都能說點英語,並未因為她是美國兵而進行過任何虐待,照顧的很妥帖,炸彈+車禍重傷的林奇手術後,剛剛醒來的時候,伊拉克護士為了鼓勵她,還主動她唱歌給她聽。
林奇後來被送往了德國境內治療,她的主治大夫也曾表示,林奇在伊拉克的手術,非常及時,如果不是伊拉克醫生的救治,她將很難恢復行走能力。
而至於林奇是如何“落入敵手”的,那些在伏擊中撤退的美軍,也紛紛出來作證。
原來,真實的情況是,交火中眼看伊拉克武裝追兵在後,而林奇又大量失血,多處骨折,昏迷不醒。
這種情形下,一旦強行拉拽著林奇進行撤退,不但很拖後腿,還非常容易對她造成二次傷害。
於是,戰友們把她從已經翻車的“悍馬”裡面拖了出來,平放到了醒目位置,然後就撤了。
很快,林奇被伊方武裝人員發現,並很及時地送到了醫院進行救治。林奇在那裡總共住了8天。
跟後來伊拉克境內興起的各色極端主義組織武裝和恐怖分子不同,2003年3月,開戰之初的伊拉克武裝,很多都屬於反對美軍入侵的民兵和一些效忠薩達姆的政府軍,是較為世俗和理性的。
也正因如此,他們對受傷的美軍,並沒有進行殘忍的虐待和侮辱,而是遵守了國際法相關原則,解除傷病們的武裝後,送到醫院治傷去了。
鏡頭中,林奇自己親口承認——我不是報道中的傳奇英雄...那時候我躺在床上,腦子還不清醒...媒體們說的,很多都是他們自己想象的東西,我的經歷,不是那樣的....
然而,事情到這裡就真相大白了嗎?
還真沒這麼簡單。
2007年4月,已經如願讀了大學的傑西卡·林奇,出現在了美國眾議院監督和政府改革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下圖是當年場景。她身後是著名球星帕特·迪爾曼的哥哥凱文。
帕特參軍後,在阿富汗戰場上被戰友走火槍支誤殺,但美國軍方卻選擇了故意掩蓋真相,說他是在對峙塔利班武裝的時候“英勇陣亡”,也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戰鬥英雄,來刺激民眾支援五角大樓方面的海外軍事行動。
在聽證會上,已經成熟起來的林奇冷靜地說——4年多前,她被解救後一直躺在醫院裡,根本不知道五角大樓正在利用她拍攝一部虛假的英雄宣傳紀錄片。
而且,她還第一次公開揭露了自己被“解救”時的現場實況——現場既不驚險,也不刺激。懂英語的護士跟她說,伊拉克武裝人員已經透過“某種渠道”,主動聯絡了美軍,告知了醫院所在位置,希望美軍使用和平的手段把戰俘接走。
很可能,自己被“救出”的時候,醫院裡,除了值班的醫生和護士,根本就沒有任何伊拉克武裝人員....
這下子,“瓜”可相當大了。
可為什麼在實況錄影中,美軍特戰隊員最早進門的時候,好似還是出現了一些交火,現場氣氛貌似很是緊張呢?
五角大樓找人“演”的唄。
如此平淡地去“接走”被俘人員,怎能體現出“王師的威武”呢?這很不“美國”。
根據聽證會傳喚的一些證人的表述。原本,伊拉克武裝人員幾個小時前就撤出了,美軍可以馬上順利“接走”林奇這幾名美國傷兵,但五角大樓方面堅持要“先準備一下”,派特種部隊去“營救”林奇。
於是,他們出面聯絡了伊拉克醫院方面的領導,要求他們配合。
聽證會上,當年那位伊拉克院長的助理,也出面做了證,承認為了滿足美軍的要求,特意臨時找了幾個人化裝成了“武裝分子”,來為海豹突擊隊“配戲”!
一切準備“妥當”後,就有了開頭的那個驚天動地的“拯救大戲”——海豹們一邊對所謂的“武裝分子”射擊空包彈,一邊煞有介事地高喊“快!快!”、“當心!”,期間還投擲了不少閃光彈。
總之,在一通折騰後,美軍終於成功“救走”了林奇和她的戰友們。即便當時的醫院中,除了伊拉克醫生和護士,沒有一兵一卒。
再後來,趁著這個“拯救女兵林奇”的熱度,美政府和勾搭上的一些媒體們,又趕緊在林奇這名19歲的女孩的個人層面上“深挖”素材。
於是,全球人民都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傑西卡·林奇——伊拉克戰場遇到伏擊,勇敢開槍對射,殺敵數人,子彈打光後肉搏,最後重傷不幸被俘,又受盡敵人虐待,最終被祖國母親不惜一切代價成功營救的“美國英雄”。
看似,一切都是那樣的“完美”,既可以體現王師的“威武”,打造美軍偶像,還能順便指控一下伊拉克方面“踐踏人權”,來證明自己發起這場侵略戰爭的“正義性”....
可五角大樓方面萬萬沒有想到,被“營救”的傑西卡·林奇,她是個誠實的女孩...
聽證會上,林奇講道——當年,關於《我也是個兵:傑西卡·林奇的故事》這本自傳,還有那些演講,令我十分困惑和不安,我必須要把真相說出來...我在伊拉克的醫院裡,沒有受到虐待和侵犯...美軍的“拯救”方式是錯誤的,完全沒有必要的,他們更不應該拿我象徵什麼東西...這讓我,很受傷害。
可是...雖然林奇本人“很受傷”,但她當年光是那部自傳,就拿了足足50萬美金的版權費呢。
不過,最終,多數人還是對林奇表示了理解和原諒——她是個好孩子,她只是布什政府的犧牲品,他們希望利用林奇來證明美軍對伊拉克戰爭的正義性。”
林奇的生活重歸平靜後,她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一名幼兒教師,這也是她當年選擇參軍的初衷——家裡支付不起鉅額的大學學費,參軍則能及時解決這個問題,而林奇生活的小鎮,又屬於西弗吉尼亞州失業率最高的地區,靠打工掙學費難度極大。所以,為了上大學,除了參軍,對林奇而言,幾乎沒有其它的選擇。
實際上,在林奇經歷的這場戰鬥中,她的室友,23歲的單身母親洛麗·普里斯特瓦,是伊拉克戰場上陣亡的第一名美軍女兵。但那時的美國政府從來沒有給過她任何正式的宣傳。
據林奇回憶,普里斯特瓦才是真正和敵人進行了激戰廝殺的人,並在戰鬥中一直保護著步槍卡殼的自己。
為什麼,她卻被刻意忽視了?
很可能,就因為普里斯特瓦是美國印第安裔。在當年的美國政府看來,顯得不夠“主流”和具有代表性。
當然,要是換做如今的美國,那肯定會又會是另一番操作了——除了女性、少數族裔,恨不得再給她挖出點什麼酷兒、跨性別者這樣的“時髦身份”...
畢竟,在白宮和五角大樓眼中,那些“美國英雄”,其實都是“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