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觀看籃球從CBA開始,看過胡衛東、鞏曉斌、孫軍的比賽。後來慢慢喜歡上了NBA。可能也是受姚明進入NBA的影響,喜歡看姚明利用身高內線強吃,也喜歡看麥迪靈動飄逸的幹拔投籃,但當時最喜歡的球隊是太陽隊,8秒快打旋風,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沒想到當幾乎所有球隊都變成“太陽”的時候,NBA從激情四射的對抗賽變成了一馬平川的訓練賽,我的NBA也一去不復返了。
旋風快打是那個時代太陽的標誌,球場上基本忽略中鋒的存在。球場發動機是納什,斯塔德邁爾擋拆快下暴扣終結;納什前場長傳,馬里昂已快攻扣籃,防守人只能遙望馬里昂的背景;三分線外出機會就投,在哪個得分經常不過百的時代,太陽的比賽往往都突破百分。就是這樣一隻球隊,卻總也突破不了擁有鄧肯的聖安東尼奧馬刺。
2005年,馬刺、活塞的總決賽大戰,徹底震撼了我,也慢慢明白籃球的真諦,菲尼克斯太陽犧牲防守式的打法,在那個時代註定拿不了總冠軍。馬刺、活塞的防守大戰不能說好看,但絕對震撼,刺刀見紅、拳拳到肉,每一個進球都極其困難。也正是在這種極度的防守大戰中,才能發覺馬努吉諾比利這把刀的鋒利。你很難想象在當時活塞的鐵桶陣中,這個瘦弱的阿根廷人能夠來去自如,徹底撕開防線。當時印象很深的是,只要吉諾比利一拿球,活塞就如臨大敵。順境跑車逆境佛,絕境妖刀斬群魔。常規賽是衡量球星的標準,但真正的巨星是需要在這種比賽中方能體現的。相信在那種強度和規則下,如今的庫裡是很難投好三分的,哈登也很難突破到內線得分。
2006年總決賽,小牛與熱火大戰,在0:2的局面下,韋德天神下凡式連扳四場帶走勝利。自此開始關注這個活在勒布朗詹姆斯和喀麥隆安東尼影響下的年輕人。接下來的時間,只有有熱火的比賽,就想辦法去看,不只是我,我們班的同學也是如此。韋德的打法實在是太具觀賞性了,以至於只要有韋德的比賽,收視率就不會低。若論突破的難度與欣賞程度,韋德與吉諾比利應該是最好看的。 但韋德做為球隊的絕對核心,其上場時間、控球機會等都大於吉諾比利,帶來精彩進球的機會也大的多,幾乎每場比賽中韋德都能貢獻當日的十佳球。
2008年,黃綠大戰,當時喜歡湖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哪一年的綠衫軍不管是從精神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都是不可擊敗的。加索爾作為最適合三角進攻的中鋒,第一次遇到很難施展的狀況。加內特身高臂長、絕對的力量、靈活的腳步全方位的壓制了加索爾。湖人的三角進攻,我認為加索爾做軸是最重要的,加索爾被壓制,則湖人的進攻主要靠科比的單打了。事實上科比打的也不好受,外線皮爾斯、波西力量對抗防守、死纏爛打,內線帕金森的肉盾,再加上無所不在的協防高手加內特,大多時候科比也只能靠投籃找手感。
2011年,熱火三巨頭時代,總決賽竟硬生生的被小牛投死了,一方面三巨頭剛組建第一個賽季,還沒有完全磨合好;另一方面,除諾維斯基不可防守式的投籃外,錢德勒、馬里昂、基德為主的防守體系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熱火詹姆斯、韋德的突破威脅被限制了。加上當年噴氣機特里的迎面三分,真是神準,很多球都是迎著防守人投進的,巴里亞變身總決賽騎兵,徹底打亂了熱火的陣線。可能就是從此時開始,NBA慢慢的轉向了小球時代。
後來因為工作原因球看的少了,不知什麼時候,開啟電視看到NBA的球隊基本都不努力防守了,比賽成了比拼投籃,我蒙圈了。經常看到球員帶球過中場就投三分,突破更是基本上一馬平川,像訓練賽一樣就進入到內線扣一個。我對觀看比賽的渴望不再強烈,也很難專注的看完一整場球賽。如今的我已基本不再看直播比賽,只是吃飯的時候開啟頭條看看比分,球隊比分動不動就120分、130分,個人得分動不動就40分、50分,資料也不再讓我激動了。此時我更加懷念哪個NBA鐵血時代。
希望讀者能給予關注支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