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瀋陽日報-瀋陽網
“我們的老父親蔣潤苑,於2021年12月4日2時05分去世,享年105歲。遵其遺囑,後事從簡,不煩親友,不搞儀式。”
——蔣潤苑子女蔣光復等哀告
抗日老兵蔣潤苑,1917年生於山東,1936年參加東北軍,1940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武岡二分校17期21總隊,1942年初任53軍軍部作戰參謀,1943年春隨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奔赴滇緬戰場對日作戰。
12月7日,記者聯絡到蔣老的女兒蔣光璞。剛剛料理完父親後事的她神情有些憔悴,但還是來到了瀋陽日報社。此前,她在微信中說:“為方便你們瞭解情況,我將我父親生前重要的資料都送來了。”
在報社一樓大廳,記者見到了蔣光璞。她雙手抱著材料,告訴記者:“我列了清單,一共13項,看完歸還。”隨即拿出簽字筆,依次對照、打勾。打到第五項的時候,彎著腰的她終於忍不住將眼淚灑在了那張薄薄的A4紙上。“這厚厚的一摞資料,記載了父親的一生。”
憶難平恍如昨日
“父親離開的當晚,我和妹妹在他身邊。”蔣光璞說,“因為他頭幾天就已經昏迷了,整日睡覺,偶爾睜開眼睛看看,然後又閉上,已經不能說話了,更吃不下任何食物,所以我的內心其實早有預感。”平靜下來的蔣光璞告訴記者,“能陪父親走最後一程,我很知足。”
12月8日,記者來到和平區常德街41號的一座青瓦色居民樓,這裡是抗日老兵蔣潤苑的家。60多平方米的房子,處處是他晚年生活的痕跡:斑駁的柺杖、牆上的書法作品、桌上的結婚照、洗刷一新的廚房用具……房屋雖小,卻纖塵不染。北屋是一個小小的靈堂,擺著蔣老生前照片和勳章。“看著這房間,我覺得父親沒離開過。”蔣潤苑的長子蔣光復說:“沒想到這麼快,我以為父親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
憶往昔崢嶸歲月
“九一八事變發生那年,父親14歲,由於出身貧寒,小學畢業後就四處打工。當時日軍鐵蹄剛剛踏入東三省,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父親告訴我說,‘那個時候,隨著日軍瘋狂入侵,東三省很快被控制,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將士卻帶著家鄉淪陷的恥辱奉命撤往關內。’父親就是在這時候,來到西安加入了東北軍,成為一名報務員。”蔣光復坐在父親生前的床上說,“我的父親從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抗日戰爭全面勝利,一天也沒有落下!”
“我出生於1945年,是抗戰勝利的時候,我的名字‘蔣光復’也由此得來。當時父親正隨著部隊趕往越南,並不知道我出生的訊息。我和父親的初次見面,是在我一歲的時候。當時父親的部隊正在去往越南的路上,母親帶著我在後面一路追趕。路途遙遠,中途還花光了路費,非常不容易。”回憶起曾經和父親的故事,蔣光復的眼神透過窗子望向了遠方。“因為經歷過九一八事變,父親對東北有著很深厚的情感。1950年,父親帶著全家到瀋陽生活,從那以後他便再也沒有離開過這裡。”
再回首輾轉難眠
生前,蔣潤苑對來訪者,曾提到一件令他難忘的事:80年前的一副輓聯。
蔣光復告訴記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父親的老家就成了淪陷區。父親有家不能回,與我奶奶天各一方,奶奶一度非常擔心他的安危。1939年,武漢會戰後,父親隨部隊撤到湖南省津市。津市有個文具店,經掌櫃同意後,父親在給奶奶的信中謊稱‘自己在文具店當學徒,一切安好’,並用文具店的地址跟母親通訊。”
蔣光復說:“兩年後,父親考上了黃埔軍校。在學校學習時,給掌櫃寫了封信,打聽奶奶的訊息。直到1941年冬季的一天傍晚,父親才收到掌櫃轉來的家信,信中提到:我奶奶已經因病去世了。”
“當天晚上,父親輾轉難眠,含淚寫下了一副輓聯:‘臥榻未伺,含殮未歸,從來遊子多遺恨;國仇未復,劬恩未報,自古忠孝難兩全。’第二天,父親買了黑布,為奶奶戴孝。沒能伺候有病的母親,沒能在老人入棺前見上最後一面,成了父親終生的愧疚。”蔣光復慢慢敘述著這段讓幾代人都無法忘卻的痛心往事。
烽火連天的歲月,一封遲到的家書牽動著多少家國離愁。殘酷的戰爭、痛失家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每每提到此事,蔣潤苑仍然熱淚盈眶。
再相思歷歷在目
1945年,蔣潤苑一家終於盼來了抗戰勝利的喜訊,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投降書,向中國部隊無條件投降。蔣潤苑所在的部隊接到新任務,前往越南河內接受北緯16度以北戰區日本投降。“我與父親部隊一同到越南,度過了八個月的時光。”蔣光復緩緩合上手中的相簿。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蔣潤苑養育的6個子女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有所成就。“生活中,父親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大家都說‘老蔣家孩子學習好’。”蔣光復抹去皺紋裡的淚痕。“父親很簡樸也很知足,房子住了三十多年了,晚年還在堅持學習、看書讀報,給後代做了很好的榜樣。”
“2012年9月18日上午9點18分,當警報響起,父親好像做好了準備,戴上了他的紀念章,緩緩舉起自己的右手,努力站成一個軍人的樣子。這是一個老戰士的抗日情懷,他教導我們後輩做一個正直、剛強的中國人。”蔣光復望著牆上父親敬禮的照片,聲音止不住地顫抖起來。“父親每年此時都會佩戴著勳章行一個標準的軍禮,他說‘這個軍禮是向所有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士們致敬’。”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李禹墨/文
主任記者李浩/攝李禹墨/影片
本文來自【瀋陽日報-瀋陽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