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3日上午10:30,因新冠疫情線上舉行的2021年世界肺癌大會(WCLC)如期召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教授在“液體活檢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影響(Clinical Impact of Liquid Biopsy for Patients with NSCLC)”專場中作專題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臨床、影像學和DNA甲基化生物標誌物聯合模型提升肺結節的良惡性分類(A Combined Model of Clinical, Imaging and 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 to Improve the Classification of Pulmonary Nodules)》。
何建行團隊與廣州市基準醫療範建兵團隊合作,在前期研究(連結,J Clin Invest. 2021; 131(10): e145973)中,透過對肺結節患者8-10mL外周靜脈血樣本進行靶向DNA甲基化測序,透過將深度學習以及傳統機器學習演算法相結合,成功開發出一個具有100個甲基化標誌物的肺結節良惡性診斷模型PulmoSeek,並對其進行了全國多中心驗證:該模型的AUC為0.84、準確率為80.0%。
在此基礎上,專案組創造性地將肺結節患者的臨床、CT影像學資料與甲基化標誌物模型PulmoSeek進行有機聯合,開發出全球首個肺結節"甲基化液體活檢+CT影像學AI"聯合診斷系統——PulmoSeek Plus,該系統一方面可對肺結節良惡性進行精準診斷,模型在258個驗證樣本集的AUC為0.91 (95% CI: 0.87-0.95)、準確率為90.3% (95% CI: 0.87-0.94),較單純甲基化液體活檢模型或影像AI模型均具有明顯優勢;另一方面可對高風險肺結節的浸潤程度(原位癌、微浸潤癌、浸潤癌)進行精準預分期,其整體準確率為85.8%;PulmoSeek Plus檢測結果,作為肺結節臨床多學科綜合診療(MDT)決策參考依據之一,可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選擇更合適的個性化的精準診療方案。
在報告結束後的討論環節,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丹娜法伯/哈佛癌症中心(DF/HCC)/麻省總醫院癌症早檢創新中心負責人LECIA V. SEQUIST教授對本項研究進行了積極點評和肯定,並期待在更大樣本人群中展開前瞻性驗證。
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GLOBOCAN 2020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1930萬癌症新發病例和1000萬因癌症死亡的病例,肺癌仍是導致癌症死亡的第一大原因(18%)。在中國,肺癌仍然是發病率第一(17.9%)、死亡率第一(23.8%)的惡性腫瘤;在2020年的全球肺癌新發病例中,約有37%來自中國。我國肺癌病例的發現以臨床晚期居多,總體5年生存率偏低,不到20.0%。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是降低人群肺癌死亡率的最有效措施;其中,肺結節的精準診療與科學分級管理,尤為重要。
“該切的沒切,不該切的切了”,由於肺結節診斷困難而複雜,因為判斷不清而延誤治療,或者不必要的過度診療,均不在少數。PulmoSeek Plus診斷系統的成功開發,將為臨床上肺結節的精準診療與科學分級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新工具新方法。
此次PulmoSeek Plus研究成果入選世界上最大、級別最高的肺癌會議——世界肺癌大會(WCLC)並得到全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是中國學者在肺癌研究領域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之一!
主 要 研 究 者
何建行 教授
•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
• 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
• J Thorac Dis執行主編,Ann Tranl Med主編。
• 中國微創傷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於2009年實現了胸腔鏡胸部腫瘤手術全範圍覆蓋;2011年開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創胸外科手術;在國內第一個提出並實現了無管胸外科手術,革命性地將部分胸外科手術進化為日間手術。
• 聚焦肺癌手術相關的臨床、基礎與轉化研究,主刀包括心肺聯合移植、肺移植、肺癌微創手術等各種胸外科手術超過10000例,在NEJM、Lancet、BMJ、Nat Med、JCO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發表SCI論文300餘篇,總影響因子1500+;
• 主編英文專著8部、中文4部;
• 獲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等50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3項;
•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國創新爭先獎牌、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3項。
• 門診時間(胸外科):週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