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幾乎要見分曉的時候,作為協約國壓路機的沙俄政府突然被國內的革命推翻,迅速和同盟國議和退出了戰爭,這遭到了協約國的反對,並且協約國對其“背信棄義”和“紅色政權”做出了極其強烈的反應。此時的中國,雖然也號稱參與了協約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實際上也就是在戰爭中向歐洲派遣了一部分苦力做戰場上的工人,所以本也就沒什麼話語權,但卻也緊隨著協約國做出了出兵的決定。
當時的中國,為了參加一次大戰謀求中國的國際地位,曾經組織了一支參戰軍,這些軍隊使用的是當年段祺瑞從日本坑來的武器彈藥,本是打算用到歐洲戰場的,但由於日本的反對而未能成行,到了當時俄國劇變,列強們組織了干涉軍企圖撲滅紅色革命的時候,北洋政府忽然看到了希望。北洋政府派遣軍隊進入俄國境內,這並非是單純地追隨帝國主義的不正義戰爭,而是保護中國僑民,追求正當的中國國家利益而行使的權利,一支4000人的遠征軍被派遣到俄國“護僑”,同時被派出的還有中國最大的巡洋艦“海容”號為主的海軍艦隊北上海參崴。北洋政府此舉被蘇聯歷史稱之為“帝國主義中國”縱兵四千殺入海參崴。
同時北洋政府由徐樹錚率軍進入外蒙古,將外蒙古及烏梁海收歸祖國。1913年,沙俄迫使北洋政府簽訂條約,中國雖名義上對蒙擁有宗主權,但實際上卻幾乎喪失了對外蒙的一切主權。此次沙俄忽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讓北洋政府看到了收回國土的希望,因此立即派兵收回故土。
隨著後來時代的發展,中國本來自身國內矛盾重重,軍閥混戰,蒙古又再度丟失,但北洋政府趁著俄國內戰,出兵俄國和外蒙的行為卻是值得稱讚和肯定的,因為不管是沙俄還是其他列強,都是對中國有野心的,北洋政府的出兵不僅維護了華僑的利益,收回了清末丟失的外蒙古,這都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北洋政府是當時出兵干涉俄國的十四列強之一,這段歷史雖鮮為人知,但也是近百年來中國光耀的一刻。雖然這些後來也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中國的疆域和領土,從來都不是由某個時代在法理上留下的,也不是由某個時代帶來的嫁妝,而是由中國一代代國人用生命和犧牲換來的,中國的疆域只在中國軍隊的大炮射程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