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11位皇帝,年號“嘉靖”,統治了大明王朝45年。他的孫子明神宗朱翊鈞統治時間更長,改寫了明世宗君臨天下的紀錄,統治大明王朝48年。
嘉靖皇帝駕崩時,萬曆皇帝朱翊鈞才四歲,但祖孫二人卻極少見面,甚至可能根本就沒見過面。
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海瑞曾批評嘉靖皇帝,說他長期住在西苑修道,不和皇后嬪妃們見面,沒有夫妻之義,不和兒子見面,沒有父子之情。
都不和兒子見面了,嘉靖皇帝自然更不會和孫子見面了,在儒家思想“禮”“孝”盛行的朝代,這種做法簡直是有悖倫理、有悖人情。
這和嘉靖皇帝登基之初的作風完全不同。
他是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興獻王朱祐杬的次子,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當年因為朱佑樘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不大靠譜,沒有生出一位皇子,嘉靖皇帝才頂替上去做了皇上。
可是嘉靖皇帝登基後才發現,不能尊自己的父母為爹孃,就不樂意了,後來他橫下心,排除萬難,引發了“大禮議之爭”,最終以勝利告終。
這讓人不由納悶了,嘉靖皇帝是重視親情的,為此也抗爭過,為什麼晚年待妻妾和兒孫們如此薄情寡義?究竟是怎麼回事?
01 嘉靖皇帝視陶仲文為活神仙
嘉靖皇帝一共有八個兒子五個女兒,隆慶皇帝在他的兒子們中排行老三,因為兩位哥哥早逝,他便繼承了皇位。隆慶皇帝有四個兒子,萬曆皇帝朱翊鈞和老爹一樣,也是老三,因哥哥早逝繼承了皇位。
雖然嘉靖皇帝的壽命還算比較長,可是他的兒子們除了隆慶皇帝,都比他死得早,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何等的悲哀和淒涼!兒子們的相繼離世,對他的打擊很大,這也是他晚年不見兒孫們的主要原因。
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的長子朱載基出生,可很快夭折了。嘉靖皇帝15歲登基,好不容易28歲時才喜得皇子,可想而知長子的夭折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在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出生的孩子能健康長大是很不容易的,存活率普遍很低,帝王家也不例外。嘉靖皇帝的生母生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僅有嘉靖皇帝和永淳公主順利長大。
古代人對待子女的早逝,有消沉的,也有積極面對的,而嘉靖皇帝是屬於兩者皆有之。
縱觀嘉靖皇帝的一生,會發現他十分聰明,工於心計。他一生主要在做兩件事情,一是玩弄權術,建立自己的威嚴;二是修道,以求長生不老。
和人鬥,他玩得很溜,也能輕鬆駕馭,可是他不敢和天鬥,他一直想試圖和老天對話,並讓很多大臣們幫助他向上天祈禱,如嚴嵩、徐階等。他信任道士、術士,特別是老神仙邵元節、陶仲文。
從嘉靖十三年後,也就是他的長子夭折後,嘉靖皇帝在邵元節、陶仲文的共同調節下,先後又有了七個兒子和五個女兒。
其中,嘉靖十五年和十六年,他連續得了三個兒子,後來陸續又得了四個兒子,但這四個兒子出生後不久就夭折了,最終活下來的只有老二載壡,老三載垕(隆慶皇帝),老四載圳。
怎樣讓這三個兒子順順當當地長大,成了嘉靖皇帝的一件十分焦慮的事。
嘉靖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不想自己像這位不靠譜的堂兄一樣,將來自己駕崩後還要讓侄子來繼承皇位。
越是擔心,老天爺越是和自己過不去,老二載壡在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得了天花,在當時可以算是不治之症,幾百年後的康熙皇帝也有一些子女死於天花。
就在嘉靖皇帝焦急萬分之時,陶仲文向上天禱告,還用了些藥,結果奇蹟出現了,太子身體竟然漸漸好轉,慢慢地痊癒了。
如果說這是巧合,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陶仲文預言嘉靖皇帝在往湖廣安陸州的南巡途中,行宮會發生火災。當然,這個預言再次應驗。
後來的歷史學者認為,很可能行宮起火,就是這些道士放的火,然後故弄玄虛,把自己神化。
但不管怎樣,當時的陶仲文卻成了嘉靖皇帝眼裡的活神仙,嘉靖皇帝后來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
02 嘉靖皇帝深信“二龍不相見”
嘉靖皇帝很關心剩下的三個兒子的安全,便徵詢陶仲文的意見。
陶仲文怎麼回答的呢?他說:“二龍不相見”。什麼意思呢?就是嘉靖皇帝不能和兒孫們見面,見了面的話,兒孫的性命很可能難保。皇帝是龍,他的兒子們就是龍子,孫子們自然是龍孫,嘉靖皇帝這條龍和小龍們見面,對他們都不利。
《明史》中記載了這件事,說陶仲文“創二龍不相見之說,青宮虛位者二十年。”
在我們看來,陶仲文的話十分荒謬,當時的很多人也很不滿,那麼嘉靖皇帝呢?
他是非常聰明的皇帝,可說來奇怪,偏偏迷上了修道,一生花了大半時間用來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既然通道,他自然是有些相信陶仲文的話,可還是有些半信半疑,但又不敢違背老天都旨意。
當時很多耿直的官員,不斷地上疏請求嘉靖皇帝接見自己的兒子,讓兒子們出閣講學。嘉靖皇帝非但不聽,還把他們予以貶謫。
可是長期下來,不斷有官員上疏,他有些扛不住,便同意讓十四歲的太子舉行冠禮,準備讓太子冠禮之後出閣講學。
令所有人震驚的是,冠禮舉行的第三天,太子載壡就突然得了疾病,醫治無效死了。據《明世宗實錄》記載,太子臨死前,突然向北拜了拜,說:“兒去也。”隨後端坐而死。
載壡從小生的靈異,不喜玩樂,也不喜紛華靡麗,為人小心謹慎。對於太子的離世,嘉靖皇帝悲痛不已,也非常後悔。
文武大臣們紛紛上疏表示哀悼並勸慰,嘉靖皇帝不予理睬,唯獨在陶仲文的奏疏上批了段文字,在旁人看來莫名其妙,但嘉靖皇帝和陶仲文是心知肚明的。
據《明實錄》記載,“覽卿奏慰,朕復何言?早從卿勸,豈便有此?太子非常人不識耳。”意思是說,看了您上奏的安慰之語,我無話可說,要是早聽了您的勸,哪會發生這樣的事?太子不是常人認識的那樣。
這個“勸”,就是陶仲文所說的“二龍不能相見”。
同時,嘉靖皇帝也很惱怒,那些文武大臣總是動不動上疏,教訓他不上早朝,不讓太子出閣讀書,他們哪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就知道誹謗他。
本想著太子已經年方十四,就讓他行冠禮後出閣讀書,哪曾想惹來禍端。太子從小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何不隨其本性?可自己一直遭人誹謗,又連累到太子,總不能一直把他藏著?如今太子舍自己而去,什麼都失去了!
上面這些可不是我亂說,在《明世宗實錄·卷三百四十六》裡有記載,是嘉靖皇帝內心活動的真實寫照。
太子載壡死時,是嘉靖二十八年。
後來的歲月裡,嘉靖皇帝堅定不移地相信袁仲文的“二龍不能相見”的警告。身為一代帝王,也有如此無奈的事。
雖然嘉靖皇帝此後不見兒孫們了,可是老四載圳在嘉靖四十四年,還是病逝了,最後只剩下了老三載垕,即隆慶皇帝。
03 嘉靖皇帝的無奈和悲哀
在後人看來,嘉靖皇帝老謀深算、工於心計,沉迷於煉丹修道之中,但是卻不知道他這令人心酸的一面。
為了兒孫們的安全,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感情,晚年堅決不和兒孫們見面。海瑞批評他的那些話,什麼無夫妻之義,無父子之情,其實是不知道內情。
在那個五百年前的年代,相信神靈之說並不奇怪,對於嘉靖皇帝來說,有過前人之鑑,更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血脈,如果子孫死光,豈不是又要從其他宗室尋找繼承人?真可謂用心良苦!
嘉靖皇帝的心思,很多文武大臣們並不知道,言官們只知道批評皇帝,一味地譴責皇帝,嘉靖皇帝呢,只能裝作沒聽到,惹急了鎮壓一下。
而一些高階文官,比如內閣的嚴蒿、徐階,還有司禮監的太監,是知情的,他們在皇帝面前根本不提起他的兒子,免得他記掛和傷心。
徐階畫像
《萬曆野獲編》記載“凡裕王喜慶,一切不得上聞”,裕王是老三,後來的隆慶皇帝。
嘉靖皇帝住在西苑,那裡的玉兔生子,白龜下蛋,大臣們都寫奏摺表示祝賀,而裕王的兒子朱詡鈞滿月,大臣們反而不敢上奏請求行“剪髮禮”。不知情的人一定會認為嘉靖皇帝實在無情,自己的兒孫竟不如兔子和白龜。
嘉靖皇帝駕崩後,隆慶皇帝繼位,隨後開始立太子。大臣們猛然發現,五歲的朱詡鈞竟然還沒有取名,按照當時的慣例,小孩百日就要有正式的名字了,那時嘉靖皇帝在世,應該由他取名才是。
最終,大學士們給這個即將成為太子的朱詡鈞取了名。隆慶二年,朱詡鈞被正式立為太子。四年後,隆慶皇帝駕崩,毫無懸念,朱詡鈞繼位,年號“萬曆”,即萬曆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
陶仲文的一句“二龍不能相見”,竟使嘉靖皇帝晚年長居於西苑,不見子孫,很可能也沒有見過皇孫朱詡鈞。
這位皇孫很像他的祖父,精通世故,少年老成,非常聰明,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同時將祖父“不上朝”更加“發揚光大”,使得明朝迅速走向衰落。
文:十里桂花(關注我,給你講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