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李鴻章就預見到了中日關係的未來。為此,他極力主張建設海軍,這就是為什麼他主張放棄新疆和越南,將省下來的軍費用於海軍建設。同時,大清也要關注朝鮮的國防地位,因為日本可以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東三省。
李鴻章能想到,日本自然也想到了。武士為主的強硬派主張武力征服朝鮮,理由有三:一,日本不向海外發展就不能圖強;二,日本不先下手,俄國等列強早晚會對朝鮮下手,那時日本就被動了;三,戰爭可以給不得志的武士們一條出路。
1875年,高麗國王李熙的生父,大院君李罡應攝政,此人極其守舊,屢次殺傳教士,堅決反對與洋人通商,對日本則更加敵視,於是就發生了著名的江華島事件,高麗軍隊炮擊進入其領海的日本軍艦。
日本等待已久的藉口終於出現了,為了保險起見,日本一方面派人率艦隊武力脅迫高麗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派人到北京試探中國的態度,避免中國的干預。高麗政府分成兩派,以大院君為首的主戰派和以閔氏(李熙的老婆)為首的主和派。兩派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吵後,決定與日本和談並最後簽訂了不平的《江華條約》。本來大清宣稱高麗是其屬國,強烈反對日本的侵略行為。但是日本以《江華條約》的簽訂,高麗並沒有徵求大清意見為由,證明大清宗主國的地位不實,高麗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大清反對無效。
緊接著,中日琉球事件爆發,兩件事將日本對朝鮮和中國的野心暴露無遺。李鴻章以退為進,希望將西方列強的勢力引進朝鮮半島,以此阻止日本獨霸朝鮮的野心。經過三年多的勸說,高麗終於與英、美、德、法等國簽訂通商條約。可是令李鴻章沒想到的是,大院君李罡應突然發動政變,將這苦心安排打亂。
1882年6月,一直與閔氏爭權的大院君李罡應突然發動政變,大肆屠殺閔氏要人,攻擊日本使館。李鴻章擔心日本以此為藉口武力入侵高麗,立即派吳長慶率六個營進入高麗平叛。吳長慶手下有兩個年輕人,一個是張謇,另一個是袁世凱。一到高麗都城,中國軍隊迅速打敗李罡應的軍隊,然後袁世凱擺了一桌鴻門宴,將李罡應抓住,秘密押解至天津。整個過程,從後勤保障、選擇登陸地點、確定擒賊先擒王策略,都是袁世凱一手操辦,才華展露無遺,開始受到大清統治層的重視,成為袁世凱後來飛黃騰達的起點。
1882年夏,中日實際上在朝鮮半島形成對峙局面,如何處理高麗問題,中國分成兩派,以張謇為首的主張乘勢滅掉高麗,以張佩綸為首的主張在煙臺設立大本營,對日宣戰。還沒等這幫人爭論出個結果,中法戰爭爆發。這時,張佩綸這幫人把日本拋在腦後,將注意力轉到越南,又主張對法宣戰。殊不知,中法戰爭為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機。
沒有大院君李罡應和閔氏的高麗此時分成兩黨,一是開化黨,領袖洪英植、金玉均、樸泳孝等,背後是日本人。另一是事上黨,領袖是金允植、閔泳翊、尹泰駿等人,背後是袁世凱。
1884年10月17日,洪英植宴請駐高麗外交使團和本國政要,日本駐高麗公使竹添進一郎沒有參加。宴會中突發火警,人們慌亂向外跑,閔泳翊出門後被伏兵殺死。隨後,洪英植跑到皇宮宣稱袁世凱兵變,將國王強行移居他處,然後召竹添進一郎率日本軍人進宮護駕。將國王握在手裡後,洪英植又以國王名義召事上黨領袖入宮,將他們殺死,得手後宣佈高麗獨立。
因為事發突然,電報又不通,袁世凱決定便宜行事。10月19日,袁世凱帶兵進宮,與日本軍隊在王宮激戰,駐日公使竹添不敵逃走,洪英植、樸泳孝被殺,金玉均隨竹添逃走,開化黨被打散,事上黨重新控制高麗政局。這一年,袁世凱才25歲,臨危不亂,遇事有擔當,保護了中國在高麗的利益,開始受到李鴻章的重用,成為駐高麗總代表,太上皇。
駐外使節參與支援所在國的政變,是一件極其嚴重的外交事件。竹添的行為讓日本外交處於被動,日本不得不軟下來,與高麗和中國和談,最後,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簽訂《天津條約》,中日雙方都從高麗撤軍,如再有內亂,中日都可以調兵進入高麗。
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意外事件給了大清一個驚喜。原來英國和俄羅斯開始在遠東爭奪利益。先是英國侵佔了高麗南邊的巨磨島,抵禦俄羅斯從海叄崴南下,俄羅斯不甘示弱,準備侵佔高麗東北的永興灣,而高麗則開始向俄羅斯靠攏,希望藉此抵禦日本。面對這樣的形勢,英國和日本都感覺到危險。英國覺得高麗在中國手裡比在俄羅斯手裡強,日本覺得高麗要是落到英國或者俄羅斯手裡對自己是個危險,還不如讓中國控制高麗,將來有機會再奪過來。基於這樣的想法,英國和日本都開始慫恿中國對高麗採取積極政策,最後,中國控制高麗的財政和外交,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