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秋時,多代秦君、秦君夫人共葬一處公墓地。
至春秋中晚期,像雍城陵園,各代秦君大墓開始在公墓地之內,規劃屬於自己的兆溝環繞。
這一傳統,逐漸發展到戰國時期,就成了秦君陵墓出現封土,每位秦君陵園面積增大,單獨兆溝環繞繼續存在這樣的形態。
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因為他並非出自秦武王一系,所以另立陵園。
據文獻記載和田野鑽探,秦國自昭襄王以來,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代秦王的葬地,都已經遠離了秦惠文王開始的咸陽葬地,而東移驪山西麓。
戰國時代的諸秦王陵墓規格都是亞字型四條墓道的大墓。
亞(亞)字型具體是怎麼個形狀?
亞字形就是中間一個方形墓室,向四邊各延伸一條墓道的墓葬形式。
到了始皇帝初即位,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可知始皇帝陵,再次從他的先君陵區獨立出來,形成一獨立陵園。
在2000年以來開始的秦始皇陵鑽探中,我們意外地發現,秦始皇陵就墓道數量而言,竟然是個降等的規制。
它只有東西兩條墓道,是一座中字型大墓。
低於戰國時代的諸秦王墓規格。
02
那為何秦始皇陵只會有兩條墓道呢?
原因是驪山東麓,現在秦始皇陵區這一塊,地勢過低,原本不是一塊興建大型陵墓的理想地區。
地形限制過大,所以造成了嬴政雖然把地宮面積擴充套件到上萬平方米空前絕後。
但是如果做了4墓道的規制,特別是南北的墓道,那麼,現在我們看到的用來地下阻水的夯土牆結構,就不存在了。
因為秦始皇陵北邊有渭河,南邊有驪山山泉。
東西方向固然沒事,南北開了,興建過程中,南北兩邊就會進水了。
開四條墓道,南北方向就沒有夯土牆來擋水了。
挖四條墓道,等於墓室4個方向都開了槽,而夯填墓道是墓主人入葬之後的事,如果在前期開挖,地宮就會提前進水。
所以我們後來看到,不僅南北兩邊,從一開始就沒建墓道(解決排水的方法就是挖個比水位更低的井或者渠,讓水都往低處流。你在南北兩邊開挖墓道,就相當於把水引入了墓道,墓道就相當於這個低於水平的井或者渠)還做了相應地防水措施。
所以最後我們發現,在南北兩側,秦始皇陵地宮的宮牆自地下向上加築接近40米,形成厚度達10多米的高達的地下夯土牆。
這個夯土牆,層層收縮,就整體看,像是個金字塔被削去頂一樣,在每一層的頂端,上面還鋪了瓦。
也就是說,當初把這個地下建築,當成了一個地上建築來營建,在秦始皇陵尚未覆蓋封土的時候,這個牆體,遠看就像層層臺榭一樣壯觀。
秦始皇陵的南側是驪山,這一側主要是防山體流水,東西兩邊,墓道的兩側由南北夯土牆(200多米長,地宮的宮牆,開口在東西墓道)也延伸過來,這樣等於把地宮給包圍起來了。
秦始皇陵的地形,它是在一條東西走向的高地上,南北都是低的,東西向是高的。
結果就這還不算完,隨著秦始皇陵的規模擴大,在地宮的西部開鑿大型池塘用來彙集地下滲水,於是這樣才把地宮周圍排水,做到了最完善。
所以在最初,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多深的問題的探討上。
曾有人就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不會深於那個池塘底部,現在看來,這個認識很有道理。
03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地宮的南北兩側,靠近夯土牆的地方,還設定了大小不等的陪葬坑。
這樣,即使還有滲水,滲水也會首先流入這些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甚至有的陪葬坑,索性就是做成了地下水環境。
例如,本世紀初發現的青銅水禽坑,中間的坑道,原本就是有水的,青銅水禽安置在坑道兩側,如同宮苑裡的水環境。
所以從這些來看,可能秦始皇陵的初始規劃並不算好,但是後期隨著秦國統一的大勢逐漸明朗,秦始皇陵的擴建,依然受到了原有規劃的限制。
所以,秦始皇為了滿足其需求,不得不在原來有所虧欠的方面,以另外的形式超規格建造。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至今都沒有發現有規模超過秦始皇陵的帝王陵寢的原因。
因為他的鋪張,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04
秦始皇陵的另一特殊之處,在於他一改秦國陵園傳統,不再以兆溝作為陵園的界限,而代之以城牆,形成封閉的陵園,並號稱麗山園。
目前瞭解到的秦始皇陵園格局,分內外兩重城牆組成的內外陵園,陵園大致呈南北走向,其中北邊略長。
在這個方向,分別設定寢殿等地面建築,供始皇帝靈魂出遊享祭,這些寢殿建築群的設定,一改自商周以來墓上建築單純的墓祭作用,而著眼於對死者生前世界的再現。
像以前,發現秦始皇陵封土是個“三層臺”式,以為它是以高臺榭的形式,以木結構建築把封土包裹在內的墓上享堂的形態。
但是後來,隨著封土上鑽探工作的完成,以及大規模陵園地面宮殿遺址的發現,排除了這一可能性,它表示帝王陵的設計思想,從商周以來的以禮為核心的思路,變成服務於帝王一人的生前再現這樣一個思路。
就這樣的陵園景觀來看,始皇帝陵從它陵園北門向南看,會看到層層加高的宮殿,而最高處則是秦始皇陵封土。能夠非常好的體現帝王的威儀。
而有關秦始皇陵地宮與陪葬坑的關係則是,始皇帝陵的地宮是坐西向東的,陵園那個設計是因為地形限制。
這就好比唐朝修華清宮,依然是因為南高北低,所以面北一樣。始皇帝陵是個以中字形地宮,環繞各種內容的陪葬坑於外的陵墓建築群。
這樣一來,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史記中對秦始皇陵地宮的記載。
05
在我們想象中,秦始皇陵應當是一座包含了中國先秦時代文物精品的大型綜合博物館,一個巨大的地下空間裡,陳設了秦帝國的一切。
但是,這個認識始終有一個難題。
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技術水平,是無法建造一座這麼大的地下空間的,首先巨大的跨度問題就無法解決,那麼是不是史記的記載不對。
首先,我們經過鑽探,發現地宮中大量水銀的存在,這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靠。
說明這個地宮開口之內,在兩萬多平米的面積裡,的確存在一個巨大的地宮,但是地宮內部可能單位空間不夠大,放不下那麼多東西。
但是,我們發現圍繞地宮,乃至陵園各處分佈內涵非常豐富的陪葬坑,倒是非常符合史記中記載的“宮觀百官”。
這裡面有我們最熟悉的,秦兵馬俑坑,還有後來在封土附近發現的銅車馬坑。
近些年,又發現了其他內容的陪葬坑。
例如,以真的禽獸殺殉的珍禽異獸坑(虎,豹,熊,鶴這些)。
以模擬宮苑水環境,包括馴養仙鶴的俑,青銅水禽,划船俑為內容的青銅水禽坑。
有雜技俑坑,還有石鎧甲坑,甚至發現了一處推測為模擬廷尉的文吏俑坑。
當然,這些加在一起,尚不到秦始皇陵目前已經探知的陪葬坑的一半。
可知這些以內容不同,距離封土遠近不等的陪葬坑,的確是秦始皇陵地宮內藏部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陪葬坑的出現,已經表明秦始皇陵在嬴政心裡就是對人間的再模擬。
06
秦始皇陵只有一個總設計師,那就是秦始皇本人。
不過不需要天天搭理陵寢的施工。
到了一個工程設計開工的時候,始皇帝過問一下,說想怎麼弄就行。
另外,秦始皇陵發現的青銅水禽,銅車馬,體現了高超的熔模鑄造水平。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不是我們中國青銅的傳統,是跟同時期的歐洲學的。
這種說法不靠譜。
因為在戰國時期,這樣的熔模鑄造器物就已經出現,例如中山王陵的人物銅燈,只不過沒有秦始皇陵的那麼大而已。
這種以鑄造青銅雕塑為目的的方法,固然我們承認在這一時期的歐洲,較為主流。
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西方的熔模鑄造法相較秦始皇陵銅車馬,青銅水禽的工藝水平來說還是相差甚遠。
例如,古羅馬的青銅人像上面往往可見砂眼,墊片痕跡等。
這樣的鑄造缺陷說明他們對範的運用遠不如我們中國。
這種鑄造方法可能是我們獨立起源的,特別是像銅車馬上出現的很多工藝都不見於同時期的西方。
例如,活鎖釦鑄造
例如,大面積的車蓋鑄造
例如,纛穗的鑄造
(纛穗:馬頭下面裝飾的那些非常細的銅穗。那些東西風吹能動)
07
秦始皇陵這種,以地宮為核心,以多種內容陪葬坑為補充的形式為後來的西漢帝王陵所繼承。
(一些好東西,地宮裡放不下的,都在陪葬坑了。所以說,帝陵陪葬坑裡,也是內容豐富的)
像山東章丘洛莊漢墓,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這些墓葬,都在佈局上幾乎照搬了秦始皇陵的這套設計。
在西漢帝陵中,這個反映就更為明顯,環繞帝陵地宮,設計出放射形的少則數十,多則數百的陪葬坑,以俑的形式為主,模擬西漢宮廷及內衛官署等內容,而珍禽異獸坑這樣的內容也在西漢偶有所見。
例如,像文帝霸陵陵區的竇皇后陵,發現的珍禽異獸坑裡還有大熊貓坑,昭帝陵有駱駝坑。
而早些年在元帝陵就發現一處陪葬坑,裡面是非常罕見的西漢玉圓雕精品,用羊脂玉雕成的仙人騎馬,玉熊玉鷹,甚至還有放在鎏金鼎裡的鎏金編鐘和白玉辟邪。
但是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各代帝陵開始有了更大的地下空間,所以西漢之後,帝陵陪葬坑也就逐漸消失了。
經過東漢以及南北朝的動盪,等到唐帝國建立的時候,鋪張無比的秦漢帝王陵模式已經徹底走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