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在這裡,你不但能一睹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真身,聆聽華夏正音曾侯乙編鐘的傳奇,品味楚文化靈動浪漫的特殊魅力,還能穿越時空對話遠古先祖,沉心靜賞中華瓷藝、透金玉之澤體會大明風采......
前不久,湖北省博物院三期擴建工程落成,並完成了舊館重要文物的轉移工作。
省博物館南主館處處體現楚文化的特色 其外觀設計靈感源於楚國青銅器——“簠”
在這次場館的改造升級中,湖北省博物館不但為國寶文物越王勾踐劍設立了獨立展廳,恢復了獨具楚地特色的楚文化展,還新增曾世家常設展覽,為大家進一步講述千年前在湖北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歷史傳奇。
今天!湖北省博物館南主館,終於開館了!
快來一起看看湖北省博新貌吧。
與星空同奏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隨州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因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效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相信大部分人都對這套編鐘很熟悉,在它身上有很多名號“湖北省博鎮館之寶”“古代樂器之王”“世界第八大奇蹟”“華夏正音”......
2021年10月12日起,曾侯乙編鐘採用拆卸再組合的方式進行搬家,分層拆卸,先拆上層小鐘,再拆中間一層,最後拆底層大鐘。
經小心翼翼地拆卸,曾侯乙編鐘三層掛鐘全部分解完後,館方對其再次保養,裝進專門為文物定製的囊匣,一件件運至新館展廳。
南主館的曾侯乙展廳將展陳面積擴大到了上下兩層,曾侯乙編鐘被陳列在寬敞的玻璃展櫃裡,處於恆溫恆溼的環境中,電腦全程監控資料,適時調整。展櫃採用低反射玻璃,隔著玻璃觀賞和拍攝文物都會更加清晰。
南主館曾侯乙展廳貫通兩層的空間佈局,不但讓視野更加開闊,還能突顯曾侯乙編鐘國之重器的身份。
此外,展櫃上方的星空螢幕,設計靈感來源於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星宿圖衣箱,在欣賞這套“古代樂器之王”的同時,也可抬頭看看“古人的星空”。
“天下第一劍”住上“大豪宅”
曾侯乙編鐘外,湖北省博物館的另一件國寶級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也升級了展陳環境,住進了一室一廳的“大豪宅”。
新館煥新,湖北省博物館為越王勾踐劍開闢一個獨立展廳,現代化、開闊的展陳空間,不但能彰顯天下第一劍的尊貴,也能讓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展體驗。
沒想到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這對老冤家,隔著玻璃相愛相殺這麼多年,今天終於分了家。
在越王勾踐劍的專屬豪宅裡,我們可以更為細緻地瞭解這柄劍的故事。
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
這把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不見絲毫鏽斑,依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經專家認定,劍身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確為越國君主勾踐的配劍,是名副其實的“王者之劍”。
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號稱“天下第一劍”,除了它的精美、鋒利,及其所蘊含的那段英雄史詩般的歷史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重現人間,劍身卻絲毫不見鏽斑,光澤如新。
在湖北省博南主館的勾踐劍“豪宅”裡,對劍身千年不鏽的原因做出了詳細解讀:一方面是由於劍身經過了防腐處理並且儲存在幾乎密閉的環境中,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高超的金屬冶煉技術。
當然,關於越王勾踐劍更多的秘密,就留著大家自己前往它的專屬“豪宅”裡一一揭開了。
無論具體在何時何地鑄造了它,無論是什麼原因儲存了它,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歷史以一柄青銅寶劍記載了數千年的風霜,也記載著人類世世代代的成敗榮辱,滄桑變遷。
科學考古揭開曾國之謎
曾國之謎,因出土青銅器中出現從未見於史書的“曾”而得名。
“曾”國從何而來?經歷過什麼?為何史書中對其隻字不提?
1978年,曾侯乙墓在隨州問世,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國寶級文物及各類相關考古發現震驚世界。也讓“曾”這個史書上,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國家,真正被學界重視並廣為人知。
隨著科學考古的發展與科學發掘的曾國遺址不斷增加,困擾考古界多年的“曾國之謎”,最終也得到了破解。
“曾國之謎”的破解,得益於對曾侯與甬鐘的考古發現。
曾侯輿甬鍾於2009年出土於隨州文峰塔墓地,鐘上有銘文一百六十多字,記載了戰國時期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國的歷史。
這段歷史在《左傳》中也有詳細記載,不同的是《左傳》中保護楚昭王的國家是“隨”,曾侯輿甬鍾用的是“曾”,這就證實了,“曾”和“隨”確實是一個國家,“曾國之謎”得以破解。
名不見經傳的曾國曆史,是由考古工作者一手“挖”出來的,數十年的曾國考古寫就一部“曾世家”。
除曾侯乙墓入選二十世紀百大新發現外,自2011年以來,曾國考古專案四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三次獲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這在考古界極為罕見。
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考古工作不只是“證經補史”,更是“考古寫史”。
這次,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南主館中,專門設定了“曾世家”常設展廳,以展覽形式系統梳理曾國近800年曆史。不但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也呈現了“曾國之謎”被揭開的艱難考古歷程。
展陳中還會穿插考古小知識,絕對是不容錯過的考古文化盛宴!
金玉滿堂,這個是真的“貴”!
你想看看明代皇室的結婚證、王妃的金銀首飾和鄭和下西洋帶回中國的黃金嗎?這些都可以在湖北省博物館南主館的常設展廳“梁莊王珍藏”中看到。
梁莊王墓是梁莊王與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莊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垍,1441年病死後安葬。
下葬時,只將墓門封堵而沒有封牆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後,王妃魏氏過世,再將原先封堵墓門開啟,將王妃與梁莊王合葬。
2001年文物工作者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均製作精美,儲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輝,雍容華貴,令人驚歎不已。
隨葬如此大量的金銀珠寶,在已發現的明代親王墓中亦屬翹楚,豪華程度恐僅次於明代皇陵。走進梁莊王珍寶展,真真切切能感受到什麼叫做金玉滿堂。
雖然在舊館中梁莊王珍寶就有展出,但由於展覽空間有限,舊展僅按照出土物的器類排展畫分,不利於凸顯時代背景和相關歷史資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對於歷史現實的認知。
本次作為南主館常設展覽的梁莊王珍寶展則全新升級,以“明初盛世藩王宮廷”為核心布展思想,適當打破文物材質分類,將文物置於藩王及王妃生活的敘事線索中彰顯其自身文化意涵。
展覽最後一部分再將敘述視角拉遠,透過刻有“自西洋等處買到”字樣金錠和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帽頂,展示明初鄭和下西洋背景下中西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場景。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將諸子分封至各地以拱衛中央政權,立“祖訓”以定封建諸王之制。皇室宗藩的生活,嚴格遵從著皇家的禮法制度,處處彰顯出高貴的身份與地位,乃至精神信仰。
想了解更多明代皇室的生活?不如來南主館欣賞全新升級的梁莊王展吧!
聽說還能收穫梁莊王與魏妃的絕美愛情故事,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王者”歸來,楚文化展震撼升級
我們逛博物館,不僅是為了看看展品,聽聽故事,更重要還是透過展品和解說觸控歷史文化的溫度和厚度。
現在,前往湖北省博南主館,就能全景式地去體會楚文化的風神韻味。
是的你沒看錯,撤展許久的楚文化展,它終於帶著全新面貌震撼歸來了!
看看下面這張展陳圖,就說美不美麗。
作為中國歷史上極具浪漫色彩的厚重一筆,屈宋辭賦在這裡誕生,漆器藝術在這裡生長,赤紅鳳鳥在這裡騰飛......對於每一個湖北人來說,“楚”這個字具有別樣的含義。
公元前11世紀末至公元前3世紀末,楚國先民在湖北這片土地上紮根定居,並創造發展出了詭譎浪漫的楚文化。
虎座鳥架鼓
它不但是湖北文化和荊楚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也代表了當時長江文明的最高水平,秦漢以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楚國八百年展廳
本次全新歸來的楚文化展,將湖北境內楚墓進行系統梳理、以近年楚文化研究新成果作為依託,並新增精神文化板塊,立志為觀眾呈現一個集大成的春秋戰國霸主的文化之路。
在這裡,你不但能看到楚國的歷史發展、戰爭軍事和楚人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生活狀態,還能觀漆藝浪漫、賞絲織精美、感鳳鳥傳奇、品楚地天文曆法、思老莊哲學、讀屈宋辭賦、究竹簡文獻......
同時,透過全新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我們也能在楚文化展廳查詢歷代楚王生平、學習冷兵器的硬核知識、觀看3D復原的章華臺概貌......
在這裡,甚至能見到動起來的中國最早連環畫《彩繪車馬人物出行圖》!
咱就是說,這次真的是被湖北省博南主館的楚國八百年展一把子拿捏住了,並且楚文化展裡還有很多以前極少展出的國寶出現。
當然,這次列舉出來的這些內容還只是省博南主館的冰山一角,更多精彩展品就等待您親自來湖北省博物館新館來打卡解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