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給農村60歲以上老人發放基礎養老金,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反對者認為,不交養老保險而要養老金就是耍流氓。
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國家給農村60歲以上農民發放基礎養老金是非常正確的。我國工業化建設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正是因為數億農民在六七十年代大集體時期,在生產力非常落後、國家還很窮的情況下,對國家工業建設的無私奉獻。
發展工業是要大量投資的,但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沒錢投資工業建設,國家百分之九十的財政收入來源於農業稅收,所以,要發展工業,只能靠農業收稅,而農業稅就是農民交的公糧。所以說,沒有億萬農民的奉獻,我國的工業化就發展不起來。
另外,優先發展工業,不是不要發展農業。毛主席親自制定的農業“八字憲法”中,除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水”排在第三位,可見,水利建設釋放出重要的。
按理說,水利建設應該由國家投資,但國家沒有錢,工業建設還要農業扶植,水利建設就不用說了,也得由農民自己建設。好在當時是大集體,人多力量大,在當時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情況下,億萬農民就是用下面這幾種“老物件”挖出了8萬6千座水庫,為提高糧食產量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分田到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六七十年代的“獨輪小推車”
上圖就是六七十年代農民使用的“獨輪小推車”。當時還沒有橡膠充氣輪子,就是用木頭做成的輪子,推起來特別吃力,由於是獨輪,雖然阻力小,但是掌握平衡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技術,掌握不好平衡,就會翻到。然而,為了水利建設,為了多打糧食,億萬農民硬是用這種獨輪小推車挖鑿出8萬6千座水庫,而現在60歲以上的農民大都參加了當時的水利建設。你說,國家給60歲以上農民發放基礎養老金,有什麼不對?
下面這張圖片上的畫面,就是當時的農民參加水利建設的勞動場景。如今,大型運土車一次可以裝載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土石,而一輛獨輪車一次最多能裝二三百斤。看看下圖這些推車的農民,上坡時非常費力,一個人根本推不上去,所以,必須一個人在後面推,一個人在前面拉。每天10分工,乾糧自己帶,一個工幾毛錢甚至幾分錢,然而,他們從不埋怨,從不抱怨。
二、六七十年代挖鑿水庫用的“鐵鎬、鐵鍁”
如果是現在修水庫,全部是挖掘機,一個挖掘機一個小時可以頂十幾個人幹一天,一l輛運土車一小時可以頂幾十個挑擔子農民幹一天。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哪裡有什麼挖掘機、運輸車,農民挖鑿水庫只有鐵鎬和鐵鍁。
挖鑿水不是鋤地,是要挖很深的,土層越深硬度越大,而且還夾雜有石頭,越不好挖鑿,所以,一般鐵鎬不行,要使用一頭尖、一頭寬的鐵鎬,那時候叫“洋鎬”。有鐵鎬把土挖松後,就要用鐵鍁裝到獨輪車裡或者挑擔的筐裡。下面這這圖片畫面就是當年農民用“鐵鍁”剷土挖鑿水庫庫的場景。
三、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挖水庫用的“挑擔”和“竹筐”
上圖是六七十年代挖鑿水庫的場景。他們使用的是最古老的運輸工具“挑擔”和“竹筐”。各地竹筐不一樣,有的是用竹子編的,有的是用柳條編的,有的是用荊條編的。有的是圓的,有的像簸箕一樣,叫“yuan”,上圖這個就是用竹子編的“yuan ”。挑一擔土要差不多100斤以上,每天要上下挑幾十趟,非常辛苦。
總之,六七十年代,數億農民沒花國家一分錢,用“獨輪車、鐵鎬、鐵鍁、和挑擔竹筐”挖鑿了8萬6千座水庫,為糧食增產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國家工業建設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