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充斥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名利皆空,愛情悲慘,疾苦交加,備受冷雨與摧殘。可儘管如此,在生命終結前的歲月裡,他依然與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鬥,拼死為人間換來了藝術的崇高與輝煌。”
當代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曾這樣對梵高的一生作出評價。在諸如馮驥才這樣的尊藝術為無上信仰的人眼中,梵高不是瘋子,而是天才。
或許正是因為他對藝術的瘋狂才促成了如此多不朽的畫作誕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梵高是藝術的殉道者,更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文森特·威廉·梵高,短短37年的生命給後世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財富,同時他的一生,也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在那個時代裡,荷蘭式的自由與浪漫都集中體現在了梵高一人身上,乃至今後很多年裡,梵高都成為了荷蘭式天才的代名詞。
然而,藝術上的青史留名卻掩蓋不了梵高生前的貧苦,“天才”不過是後世的蓋棺定論,對於梵高其人,卻恰巧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
不幸的童年
1853年,梵高出生於荷蘭南部津德爾特的一個牧師家庭。雖然牧師的薪水不高,但是在小鎮上,梵高一家卻也殷實富足。
作為家中的長子,承襲了祖父與外祖父名字的梵高本該被父母給予厚望,但不幸的是,這個名字一開始並不屬於他。
在梵高之前,母親安娜曾生下一名男性死嬰,而這個孩子才是家中備受期待的長子。梵高恰巧出生在哥哥去世的那一天,這一巧合讓梵高在家中備受冷落。
母親安娜沒有在梵高身上傾注太多的感情,在梵高出生後,安娜又陸續地生下了三個女兒、兩個兒子,這讓梵高與母親的關係越發疏離,也養成了他孤僻、偏激的性格。
古板的安娜希望她的孩子“好好學習,過正常的生活,讓人生之路筆直平坦”。她對等級秩序的偏執已經深深刻在了骨子裡,因此,她也不允許梵高與下層人打交道,並給梵高定下了很多嚴苛的規矩。
沒有溫聲細語的關愛,只有嚴厲的責罰,梵高在父母的指責中一天天長大,也因此變得越來越任性、難以相處。等到母親的規矩像一根繩子束縛住梵高的呼吸後,梵高開始反抗了。
他常常一人去曠野中遠行,踩著厚厚的淤泥,欣賞太陽的東昇西落,觀察昆蟲的出生死亡。他甚至還與礦工和牧羊人說話,將母親的囑咐全部都拋於腦後。
而除了與父母關係冷淡外,梵高與他的兄弟姐妹關係也並不融洽,尤其是大妹妹更是對梵高深惡痛絕。
終於,在梵高頻頻給家裡製造了許多麻煩後,梵高的父母將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學校。
11歲的、不討人喜歡的梵高就這樣被丟在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裡,他的恐懼、害怕和痛苦經過兩年的寄宿生活後變成了內心的荒蕪與瘋狂。梵高自此之後與家人越走越遠。他給自己鑄了一道門,徹底地將家人隔絕在外。
父親的離世
從寄宿學校逃回家鄉後,梵高成為了家族的恥辱。後來,在伯父的安排下,梵高來到了伯父的公司,從事藝術品銷售的工作。
從偏僻的小鎮來到繁華的大都會海牙,梵高在這裡體會到了自由的空氣,也就是從這時起,梵高開始接觸藝術品,並慢慢地喜歡上了作畫。
然而,好景不長,梵高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使其在與同事相處的過程中矛盾重重。公司上下幾乎沒有一個人喜歡梵高,梵高在享受了一段時間的歡愉後又開始被孤立、冷落。
而隨著弟弟提奧的到來,梵高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提奧的熱情開朗與梵高的孤傲怪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老闆的侄子,公司的同事非但沒有排擠他,而是和提奧成為了好朋友。
與風光無限的提奧相比,梵高甚至可以稱得上失敗。這一強烈的對比不僅讓平時對梵高頗為照顧的伯父大失所望,也讓父母對梵高更加地不耐和厭惡。最終,梵高被伯父“放逐”到了倫敦,來到了那個“充斥著骯髒和腐朽”的世界。
然而不幸的是,來到倫敦後的梵高非但沒有在倫敦得到救贖,反而情況越來越糟。
精神時刻處在崩潰邊緣的梵高開始在感情中尋找快感。可他喜歡上的不是妓女就是寡婦,這種“非同常人”的擇偶標準更是讓遠在荷蘭的父母非常不滿。
梵高的父母對梵高極盡奚落和指責,但是當提奧同樣愛上一個出身不佳的女孩時,父母卻只是語氣溫和地勸阻了他。
父母明顯的“雙標”讓內心孤寂的梵高徹底失望了,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並反覆發作。可即便是這樣,父母仍然沒有給予他太多的關愛。
1885年,當梵高將《吃土豆的人》拿給父親看時,父親突然中風離世了。妹妹將父親的離世歸咎到了梵高身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但妹妹依然認為是梵高的不孝氣死了父親。
母親的視而不見
而在父親去世後,母親對梵高更加視而不見。她看不到梵高被病痛折磨時的痛苦,也不願意“施捨”他一點溫情。
對於母親安娜來說,梵高怪異的性格、稀奇古怪的想法、對世俗規則的挑戰無一不是在告訴世人她教育的失敗。雖然安娜從來沒有像關心提奧一樣去關心過梵高,但與光耀門楣的小兒子相比,她恨不得大兒子從來沒有存在過。
家人的放棄,事業的不順讓梵高的精神狀況越來越差。終於,1888年,梵高在精神失常後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
這種瘋子般的舉動非但沒有引起家人的警惕,反而讓家人感到恐懼。他們不想再處理關於梵高的任何事,而梵高卻在這個階段爆發出了天才般的靈感。
身體上的殘缺、精神上的折磨似乎徹底地釋放了梵高靈魂上的自由,靈感如潮水般湧入梵高腦海中,藉由梵高之手留下了不朽的畫作。
越是瘋狂越是振奮,梵高漸漸地產生了幻覺,也逐漸想要逃離這種迷狂的狀態。他將一生的力量集中在了這一刻,過往的疾苦與辛酸全部被拋在了腦後,他選擇在生命最絢爛的時刻死去,死在他最愛的麥田裡,用一把手槍結束自己痛苦又偉大的一生。
而令人唏噓的是,即便燃盡了生命,梵高仍然沒有換來世人的矚目。他的母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而一代天才的逝世,在當時也不過是一個瘋子的自殺,沒有掀起一點波瀾。
原生家庭的不幸促成了梵高悲劇的一生。作為走在時代前面的人,梵高天才式的構想和創造註定在當時不能被理解。可以說,其生前的籍籍無名與死後的流芳百世也是必然。
我們同情梵高的不幸,但是否正是因為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才導致了一代天才的誕生?我們不得而知。
然而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雖然遭遇了諸多的打擊與不公,雖然其作品中始終包含深刻的悲劇色彩,但梵高在創作時仍是自信的,是滿懷著激情與熱愛的。
這種原始而又粗狂的靈氣,這種飽含生命自由向上的律動,讓梵高沉淪,又讓他死亡,但終究讓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