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開拍吧》這檔節目的畫風還蠻不一樣的?
在我們的認知中,普通觀眾和專業影評人的喜好一向很難統一。甚至在一些節目裡,雙方一言不合還能吵起來。
所以當斯文看到《開拍吧》要搞專業影評人和普通觀眾分別點評打分,腦袋裡的吃瓜雷達立刻響了。而且第二期節目結尾的下期預告,也是火藥味滿滿。
郝傑導演的原創短片《馮海的夢》,被專業影評人和導演們誇得那是沒邊了,連“神作”這種詞都出來了。
可是到了觀眾這,卻說“不是我的取向”、“導演自己‘爽’到了,但沒有讓觀眾‘爽’到”…
眼瞅著隨著觀影人數的上升,觀眾實時評分就變得越來越低,一路從9.1分跌到5.8分,跟專業影評人們打出來的7.38分儼然是在兩個世界。
預告裡易小星還在影廳門口說“影評人就是來跟我們觀眾作對的”,圍觀群眾也紛紛笑出聲給他豎大拇指,一副相當認同的模樣。
看完這段斯文頭頂的吃瓜雷達忍不住嘀嘀作響。不會吧不會吧?《開拍吧》這是要把專業影評人拉出開戰來給觀眾“助助興”的節奏??
等了又等,可算是蹲到了郝傑導演的原創短片《馮海的夢》播出,以及他的短片公映之後,專業影評人區和普通觀眾區的這場口碑“大戰”。
但是影評人跟觀眾正面剛的那種抓馬場面並沒有出現,雙方在觀影喜好上雖然依然很難統一,但是在表達方式上竟然比預想的還要peace。
這其實也是斯文看這一期《開拍吧》最欣慰的點之一。
這些年競演類綜藝看了不少,那種一言不合就當場撕起來甚至人身攻擊對方的劇情,雖然看的時候挺上頭,但回過味來真是覺得沒啥必要…
無論是電影還是其他的藝術形式,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生長環境的人看完之後有不同的感受本身就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大家如果意見都一致那才更奇怪。
能夠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對於創作者來說都會是有價值的反饋。就這方面而言,《開拍吧》這檔節目就把格局打開了,做得很清爽。
比如郝傑VS王珞丹的這一組,就是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前者是專業影評人選擇的第一名,觀眾打分最低,後者是觀眾打分的第一名,專業影評人打分最低。
對比看看他們各自的評價,就知道雙方喜歡和不喜歡的分歧點其實都挺一致的。
郝傑的《馮海的夢》觸動到影評人們的點主要圍繞短片的思想核心、視聽手段、影像、原始的力量感等方面展開的。
綠燈會的舒淇和劉震雲也對郝傑的藝術審美不吝誇讚,表示很喜歡那種留白跟想象空間,直言他是個偉大的導演。
他們誇獎的這些點可能就正好是非電影專業出身的普通觀眾們不太容易get到的點了,普通觀眾的關注點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劇情和主人公的人設上。
有人覺得劇情太弱,不理解導演想要表達什麼;有人表示男女主人設前後變化略大,難以理解他們的動機;還有人直言就是想看一些簡單的電影,這部電影不適合自己。
而王珞丹的《陪聊》呢,影評人們覺得這個短片裡架構過於宏大的世界觀和終極命題,反倒是觀眾們最喜歡的,覺得這種地球末世、人類遺言的展開很浪漫。
而影評人認為資訊量偏低、故事性不夠完整的遺言部分,反倒是戳中很多觀眾淚點的部分,片中那些小人物的遺言讓他們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鳴點。
當然了,王珞丹作為演員,本身也能在票房上發揮一定的明星效應,這一點是她的優勢,同樣也是她承擔風險的部分。
沙漠看著一路飆升的實時評分還調侃說這是“飯圈”電影,此處想要幫他@王珞丹 哈哈哈~
看得出來,郝傑和王珞丹這一組真的是承包了這一輪的最大分歧點。
雖然專業影評人和觀眾的選擇分歧很大,但是透過雙方的反饋就看得出來,他們並不是站在彼此的對立面上,更不是敵對關係,而是都在用各自的標準去幫自己心裡的好作品加持。
這一輪所有的短片同時公映之後,看著大家各種角度的評價和看法,斯文都忍不住在想,如果我是觀眾之一,我會先入坑哪一部,以及會給它們打怎樣的分數?這題還真有點難答。
透過大家各種角度的評價和探討,斯文也越發贊同張紹剛的那句話,“好看”這件事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被大多數人強推的影片一定是符合自己胃口的嗎?被別人批評的影片就一定不好看嗎?都不一定吧。
而且就某些偏藝術性的影片來說,“難”看其實也並不一定就等於難看(第一個“難”是困難的難),總有人能get到其中的點。
有人看電影是為了感受藝術氛圍,有人看電影是圖一個輕鬆快樂,所以怎麼評價都是因人而異的,也沒必要在這方面分個孰高孰低。
看到導演們都在為做好各自的短片而努力,大家都有在認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平等交流的氛圍就讓人對這檔節目的好感度原地up up。
說了這麼多映後反饋,說回到這一期節目裡的三位導演的創作故事上來。
王珞丹這回有給大家帶來不小的驚喜,因為在之前的拉投資環節她是六位導演裡最神秘的一個,對於她要拍的短片的劇情基本沒有給綠燈會透露多少有效資訊,只說了會有很多演員用聲音出演。
就說說,結合這些個關鍵詞,誰聽了不得往廣播劇那方面想啊?
結果《陪聊》的正片一出,好傢伙,不僅我們對她的誤會大了,她的腦洞和勇氣也是真的很大。
作為一個剛嘗試轉型的新人導演,她是六位導演裡唯一一個沒有導演作品的。本以為她第一次當導演會比較保守,畢竟拍攝花絮裡她連喊“cut”都還不太適應。
然而她一上來就直接拍了一個地球末世的強科幻題材的故事,在構思和拍攝手法方面都很大膽,也很有文藝感。
作為她的導演處女作來說,是有超出很多人預期的,能成為觀眾票選的第一名也不奇怪。
彭宥綸導演的部分是最讓人揪心的,斯文全程都在為她嘆氣。
前兩期節目裡跟綠燈會面對面交流的那一part,她流露出來的不自信就讓人印象深刻。
明明她已經是一個很受圈裡人認可的廣告導演了,在我們看來,她轉型做電影導演應該不會太難吧?
但是現實總是骨感的,之前那些被否定的經歷也讓她越來越懷疑自己。
這次她來到《開拍吧》,找到一些經歷類似的小夥伴重新組建起自己的拍攝團隊,是想要拼盡全力證明一次自己。
斯文一直都還挺看好她的來著,很喜歡她身上那種滿心熱愛往前衝的勁兒,覺得像她這樣拿到的多半都會是那種“逆襲”的劇本吧?人生總不能一直往下落,願意努力的總該得到一些回報。
結果殘酷的現實再一次證明,我們還是把事情想簡單了。
因為拍攝團隊裡的小夥伴大都都是像她這樣轉型拍電影的,真的到了開拍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問題就全都暴露出來了。
比如現場排程混亂,很多人沒有拿對講的習慣,各部門交流不暢是主要問題之一。
因為時間安排不當的緣故,拍攝進度比預期的慢了很多,這就導致演員的檔期衝突。
女主角張婧儀還有十場戲沒排呢,當晚就要趕行程進另一個組了,根本來不及拍完,更來不及臨時換演員(看這段的時候,隔著螢幕都覺得要心梗了…
種種問題之下,最終就是導致了她的短片沒有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
有想到過這個結果,但還是沒想到彭宥綸會選擇放棄上檔,沒有把手裡的半成品拿出來給大家看。
她的糾結其實也很能讓人感同身受。
因為她一方面需要考慮投資方這邊的感受,如果她把手裡現有的半成品交上去,就算可能會在評分上大打折扣,但多少也能有一些票房,可以儘量減少一點投資方的損失。
如果她放棄上檔,給她投資的陳思誠這一輪在她這就將會是“血本無歸”,她自己下一輪的投資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是另一邊呢,她面對的是她自己和觀眾。
觀眾並不知道影片背後都有哪些令人“頭禿”的故事,每一部影片對他們而言都是一份完整的答卷。
那麼究竟是要拿著只寫到一半的試卷出來賭一把運氣,還是要本著對自己和觀眾負責的態度,寧可不要票房也不能把這種無法完全展現自己能力的東西拿到市場上“敷衍”大家?
彭宥綸最終選擇了後者:放棄交卷。
雖然很替她遺憾,但她的這個決定也完全值得尊重。希望接下來的環節裡她能像陳思誠說的,吸取這一次的經驗和教訓,卸掉心裡的包袱,有機會展現出她真正的實力吧。
還有一位就是大起大落的郝傑導演了。
他拍的短片《馮海的夢》有很強烈的藝術風格,前期被綠燈會和專業影評人一頓猛誇,還拿到了強推的資格。
結果短片公映後,走進他的影廳的觀眾只有那麼零零散散的幾個人,這個心理落差是真的有夠大了。
來看《馮海的夢》的人少也就算了,結果觀眾看完之後也大多是一臉茫然面面相覷的迷茫表情。
很顯然,這跟郝傑預期的也是天差地別了。
光看交流環節郝傑導演和觀眾們尬住的狀態,就知道他的短片這回在評分和票房方面多半是懸了(郝傑導演的表情也是讓人心疼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就像陳凱歌所說的那樣,郝傑的一切都是從孤單裡來的,成為這樣的人很不容易。
既然選擇了走藝術電影這條路,要去堅持自己的藝術審美,那就註定要比其他人承受更多的不被理解的時刻,揹負的孤獨感自然也是加倍的。
斯文追完這期節目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跟著不同的導演體驗了一遍他們拍電影的全過程,願稱之為沉浸式拍電影了。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來說,平時看到的都是各個創作團隊最後的成品,很難看到一部電影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開拍吧》就給了我們一個和這些電影人一起經歷和見證的機會,讓我們沉浸式地體驗了一波一部電影從有劇本雛形到面試演員,再到拉投資、拍攝剪輯、面向觀眾真實反饋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充滿著壓力和不確定性。
要怎麼平衡自我表達與市場的關係,是繼續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是根據市場的反饋做一些改變,這是每一位導演在成長路上都必須要去面對的難題。
三期節目看下來,看得出來節目組有在認真地還原電影圈的生態,在尊重電影的基礎上,也透過放大了一些矛盾去增強了青年導演們之間的競爭關係,讓他們在這個賽程中迅速“卷”了起來。
這種卷不止和作品本身相關,還和宣發等等與電影上映前後的各個環節相關。
比如郝傑說要選最小的一個廳的時候,易小星調侃郝傑是“飢餓營銷”。
沙漠“奪人所好”搶先選走胡國瀚最想選的廳,兩個都沒什麼宣發經驗的人在上映當天可以說是想盡辦法各顯神通。
王珞丹發揮明星效應,直接站在影廳門口“迎賓”跟觀眾合照等等,這些“卷”起來的畫面也承包了這期節目裡的很多笑點。
雖然《開拍吧》的賽制本身是充滿緊張和壓力的,就像舒淇說的,節目的內容很像是這些青年導演們快速成長起來的辛酸史,但他們在一起朝著理想的方向往前衝的這個氛圍是讓人覺得挺有愛挺舒服的。
而且導演們本身並沒有降低對於片子品質的追求,作品上映前期的那些焦慮、痛苦,以及後期的辛酸或是喜悅,所有的情緒也都被記錄得很真實。
那種五味雜陳的心理變化對於觀眾來說是很新的感受,也是最能讓觀眾跟創作者們產生情感共鳴的地方。
現在第一輪已經告一段落,結果如我們所見,有人歡喜有人憂。
看到下一期裡似乎還有新加入的踢館導演,本來創作的壓力就很大了,他們六位還可能要面對一個大佬級的對手(不會真的是許鞍華前來參戰吧?
不管來的是誰,他們要呈現給觀眾的都是全新的作品,演員陣容和招募的方式也都是全新的。
很難不好奇這六位青年導演下一輪會拿出什麼樣的原創作品來證明自己,很期待繼續見證他們的成長,也期待能在節目裡看到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無論是繼續堅守自我的追求做理想主義者,還是選擇在商業電影方面勇往直前,每一種選擇都有很多的可能。希望他們都能頂住壓力,別讓我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