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但是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更是“老寒腿”的高發期。“老寒腿”是膝骨關節炎的俗稱,在中老年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病率,保守估計我國約有1億中老年人飽受該病困擾。每當晝夜溫差達到10℃左右時,懸殊的溫差常常導致該病發病率驟升,因此老年人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
膝軟骨磨損不可逆
“老寒腿”早期多數僅為長時間活動後膝蓋疼痛,也可以表現為上下樓梯時膝關節隱痛,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疼痛性質轉變為脹痛,伴有關節腫脹、肌肉萎縮,出現“O”型、“X”型腿畸形,最終出現膝蓋持續性疼痛,夜不能寐,行走困難,甚至靠輪椅出行。“老寒腿”雖不致命,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老寒腿”患者大多就診經歷曲折。為了控制病情,不少患者曾接受過多年服藥、理療和關節內注射等各種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收效不佳。這和“老寒腿”的成因密切相關。“老寒腿”總體來說是一種與老化相關的退變性病變,主要是膝關節內軟骨因長期使用而磨損,而且軟骨基本不具備再生修復性,具有不可逆性。當膝關節內軟骨磨損較嚴重,軟骨消失,骨頭磨骨頭時,疼痛進一步加重,有骨頭碰骨頭的感覺和聲音。此時保守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理療、關節內注射治療等)多無效,手術是唯一且具有很好治療效果的方法。
單髁置換優勢顯著
以往,醫師多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解決“老寒腿”。然而,全膝置換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存在手術創傷大、康復期長等問題。由於全膝置換治療過程中一系列不太好的體驗,導致了談“換膝”而“色變”,使許多本該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拒絕手術。
關節軟骨分佈在內側和外側間室,研究發現,老年性骨性關節炎大部分是單側發病,最易磨損是內側軟骨,其次是外側軟骨,不像風溼性關節炎是整個膝關節都發病。所以針對 “老寒腿”這類老年性關節炎,只要對損壞的一側進行治療,即可達到根治關節炎的目的。目前採用的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就是這樣修補性治療,僅置換病損部位的表面,用以替代膝關節遭受損壞的軟骨表面,保留另外一側完好關節,保留膝蓋中央的交叉韌帶。保留交叉韌帶的優勢是患者的本體感覺更好,通俗來說就是單髁置換的患者多數沒有“膝關節是假的”異樣感,年輕的老年患者可以重返工作崗位,重返運動場。
由於假體設計和材料學的進步,單髁假體很耐磨,年均磨損僅0.03毫米,絕大多數患者可使用20年以上;初次單髁置換術骨量損失少,再次翻修約等同於初次全膝關節置換的難度和效果,使得醫師對於較年輕患者(≤60歲)更願意選擇積極的單髁置換技術進行手術治療,而不用患者以生活質量差換取時間。
高齡患者重獲“行動自由”
為了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手術體驗,加快康復速度,楊浦區中心醫院關節外科團隊運用移動窗技術,使常規8釐米的切口縮短至極限,僅5釐米,30分鐘內即完成單髁置換手術。大部分患者術後5-6個小時即可下地行走,術後2-3周獲得比較正常的行走功能,術後3個月基本恢復正常,可以進行比較自如的騎腳踏車等低強度運動。
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基礎上,楊浦區中心醫院關節外科團隊總結以往治療經驗,提出了多學科協作的單髁置換快速康復模式。此模式在確保手術療效和控制手術風險的前提下,使得大多數患者禁食水時間和住院時間大幅縮短,康復速度明顯加快,使患者有比較輕鬆的手術體驗,極大減輕了患者家屬的陪護負擔。對無禁忌的患者術前6小時可進食清淡飲食(牛奶、粥、麵條等),術前2小時可進食清流質(糖水、水、果汁等),將患者手術前後禁食時間控制在10小時內,極大提高患者舒適度。採用無管化處理,術中無需氣管插管,術後不用導尿管,傷口引流管,為患者在術後當天下床提供條件,當天患者可自行如廁,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手術體驗。術後推行多模式鎮痛,包括術前非甾體抗炎藥降低痛閾,術中雞尾酒療法關節周圍鎮痛,術後鎮痛泵和非甾體抗炎藥聯合應用,降低了爆發性疼痛的發生率,減少了嗎啡類止痛藥的使用率,大大減輕了患者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推動了快速康復的實施。此外,擁有了一支專業的關節康復團隊,以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訓練為主,專業康復師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在患者入院時即引入康復治療,術後即刻就“無縫介入”。
身體狀況一般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齡患者,也能放心地接受單髁置換手術。目前已經實施的3000多例手術,均無嚴重併發症發生,其中,最大年齡患者98歲,許多因全身條件欠佳而不建議行全膝置換手術的患者,也透過單髁置換手術獲得了“行動自由”。
塗意輝(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