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讀到,人們面對困境時做出何種反應,往往是由抗逆力決定的,命運隨時可能出現變數,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培養抗逆力,積極面對問題,從而擁有更多控制權。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要素是“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呢?我們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有一個少兒節目叫《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其中一集有這樣一個情節:
一輛小火車帶著大家運送貨物,結果在行進過程中,小火車出現了故障,動不了了,眼看天要黑了,坐在車上的玩具小丑和玩偶很著急,他們想在天黑前翻過山嶺,把貨物送給山那邊的小朋友。
好幾輛火車頭從他們身邊經過,卻沒有停下來幫忙,最後一輛看起來完全不看幫上忙的藍色火車頭停了下來,他決定試一試。
為了把貨物送給山那邊的孩子們,藍色火車頭不斷地給自己加油鼓勁:“我想我能做到!我想我能做到!……”最後藍色火車頭終於幫助小火車爬上了山頂,完成了任務。
你可能覺得這個故事幼稚,但是這種“我能做到”的信念,背後隱含的就是“自我效能感”。
從心理學意義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任務的預期和判斷。
簡單來說,這就是人們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一種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如果我們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情,這種信心就會促使我們克服困難,完成目標。
反之,如果沒有這種信念,做事時就很容易因為信心不足而失敗,這就是自我效能感。
決定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要素
那麼,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從小培養孩子的這種自我效能感呢?我們可以從決定自我效能感的幾個要素出發來看。
通常來說,影響孩子自我效能感的要素主要有五種。
第一種是孩子以前成功或失敗的經歷。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過往經驗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過去有很多成功經歷,在之後遇到事情時,他就會在過往積累的這種反饋中變得更相信自己,實實在在的提高自尊心與自信心,從而獲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鼓勵孩子付諸行動並努力取得成功,是讓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方式,我將這種方式成為孩子自我效能感的“獲得感激勵”。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孩子在考試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作為家長,千萬不能引導孩子把這份好成績歸因於外在原因,比如參加了補習,有父母的輔導等等。
這種思路過於強調外界資源對孩子的幫助,會降低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的能力起到的作用。
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外在原因是為他提升能力而服務的,透過努力以後,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才獲得了好成績,這樣一來,孩子的獲得感才是真實的,效能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第二種要素是“替代性經驗或榜樣的影響”。
什麼意思呢,我們一定都聽過一句話叫“人比人,氣死人”,但是心理學家發現,有時我們跟自己認同的、崇拜的人一起比一比,反而會產生激勵作用。
比如,孩子準備參加鋼琴考級,但又害怕自己不能透過,這時你可以告訴他,班上的小A剛剛順利透過考級,你跟他的水平差不多的。
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應該也能成功,從而更願意去嘗試這件事情,並且在自身的進步中,獲得自我效能感。
千萬避免“人家都考過,你為什麼考不好,你比人家少什麼嗎”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強弱比較觀念,比強弱容易讓人沮喪,但是“我也能”大機率會激發自我效能感。
第三種要素是“他人的評價”。
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成功者的案例,他們會說在低谷時,是得到了來自家長、老師或者敬仰之人的反饋,從而產生一種頓悟的感覺。
這就告訴我們,他人的評價對人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對於孩子而言,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他能得到父母、老師、同學等周圍人的關心、欣賞和重視,就比較容易獲得自我效能感;
反之,如果孩子經常受到身邊人的譏笑、羞辱、輕視、否定,自我效能感水平就會很低。
所以身為父母,不要吝嗇於你對孩子的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講,你認為孩子能成功,孩子就更容易成功。
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之所以在社會上發展的更順利,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
除了他自身的優秀以外,大家也都認為他們應該很優秀,應該能取得成功,經常收到這樣的反饋,就增加了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使他們更樂於追求成功。
第四種影響自我效能感的要素是“合適的情緒喚醒”。
當我們感到緊張、恐懼、焦慮時,很難獲得自信,但開心或者感覺良好的時候,自信心就會比平時更高,這就是一種情緒喚醒。
情緒喚醒既包括情感上的覺察,也包括身體的疼痛,當我們感覺筋疲力盡、不舒服的時候,精神狀態自然就會變差,自信心會隨之降低,自我效能感也會下降。
所以,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和情緒變化,在孩子身體狀況不佳時,及時讓孩子休息,尊重身體的節律,切忌對孩子搞疲勞戰術,導致他們因為體能欠佳影響情緒與效能。
最後一種要素是“熟悉的環境條件”。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對環境越來越敏感,同時也越來越渴望從熟悉、親切的環境中尋找安全感。
陌生的環境會使我們的效能感水平降低。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重大的考試,老師會安排學生提前探訪考點,熟悉內外環境,提前規劃好交通路線,因為這樣可以比較好地幫助孩子緩解他們考前的緊張和焦慮。
以上就是五種影響自我效能感的要素,總而言之,孩子越小,越容易培養自我效能感,因為小時候面臨的人生“難題”更容易解決。
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哪怕失敗很多次,但只要願意嘗試,就會有嘗試的一天。
但大一些的孩子所面臨的學業、人際交往等,都是人生的大命題,一旦遭遇失敗,可能就會是他們的心理大受打擊。
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多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從小覺得“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不斷強化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今日話題】
自我效能感對孩子的成長、學習以及個性的養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那麼你認為你的自我效能感處於什麼水平呢?你是一個有自信的人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別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10天陪你讀本書,每天打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