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巖大峽谷遊記
喻永剛
春陽高照,香風習習。我們乘車從大村出發,隨山道盤旋,過魚目橋,沿桑木河而上。一路草葉滴翠,碧水流珠,灘連潭,潭連灘。峰嶺蛟龍舞,溪谷蛙鳥鳴。
突然一石丘昂首而立,形似雄雞,這就是雞公嶺。再前行四百五米,見河灘上仰臥一巨石。石上一彎石溝,若龍身扭曲。據說古時候,這裡巖縫中藏匿著一條孽龍,時常興妖作怪。忽一天,晴空一個炸雷,山體崩裂。石縫中躥出一黑龍,逃命而去。石上留下一條龍型石縫。
順流而上,峽谷中閃出一山中小盆地(小龍井)。山腳泉水咕咕,壩中稻田,魚池阡陌相連。東方山腳伸出一石山嘴,如鵝頭啄食。這就是鵝頸嶺。傳說老鵝成精,每晚偷食壩中稻穀。山民一怒之下,斬斷鵝項,使河流改道。將舊河灘改造成良田,成了魚米之鄉。又在河上架起彩虹橋,方便來往車輛行人。
站在彩虹橋上,聽上游吼聲如雷,見峽中霧濛濛一片。循聲而上,只見一道大壩,橫亙深峽最窄處。水流翻壩而下,如白絹,似銀簾。注入潭中,捲起千堆雪。
立壩旁高處,舉眼一看,一庫綠水,靜靜地躺在彎曲的峽谷之中。好似沉睡的綠袍美女,細腰豐臀,三圍分明,秀髮飄飄。兩岸奇峰突起,峭壁林立。古木虯曲,老藤搖絡。峻嶺倒映水中,游魚嬉戲樹尖。
庫長灣多,雖踮腳尖也不能盡收眼底。趕忙祭起無人機,以滿足好奇。畫面中,有一巨巖,如蒼鷹俯衝,追啄水中肥魚。這就是老鷹巖,它絕壁臨空,高兩百多米。半壁中,有一溶洞,是歷史上山民躲避匪災兵患的地方,現棧道已毀。一九五八年,改路溝農民穆炳階,憑著一捆木棍,插入巖縫,搭建臨時懸梯,爬入洞中,看見古時的傢俱殘骸尚在。
沿山腳小路,穿密林,攀石壁,踩細流而上。溪口,石岸常見釣杆斜插,絲線沉入水中,白色浮頭一閃一閃,隨波而動。觀其魚簍,各有收穫。高陽竄入碧水,霞光鱗動,如金蛇狂舞,又似秀女的佩飾。這時從山坡上傳來一陣陣山歌,音韻悠長,響徹山谷。男女互答,歌唱生活,傳遞鄉情。青槓坡,茶園嘴,石樑子等水灣山嘴,犬牙交錯。一山一個峰,一灣一個景。
到了葫蘆寨下方,忽見兩岸夾壁而立,中間峽谷深不見底。河底寬只一丈餘。潭水墨黑,旋渦打轉,冷氣嗖嗖。偶有枯枝敗葉衝到這裡,立刻被吸進水底,忽然一聲響,又在另一邊跳出水面。陰森恐怖,腳杆打閃。此處只有午子時分,日月才可照到谷底,這就是駭人聽聞的黑塘旮。
穿過幽深峽谷,忽見一道長虹橫架半空。哦!己經到南北要衝萬壽橋。此處歷史上,由於峽深浪急,無法修橋,只靠幾根長條木橫架兩巖之間,一步三搖,洪水一衝,又“橋”去滔洶。山民水興嘆,只有在枯水期才能攙扶而過。歷史以來,不知兇殘的河水吞淹了幾千幾萬生命。清朝末年,連修兩次石橋都被洪水捲走。一九一二年,當地鄉紳王佐均,王佐清用自己田地典當貸款,發起修橋。地點選在兩面高巖上,經兩年苦戰,石橋建成,天險變通途。橋成彎弓映月,影是長虹臥波。高八丈有餘,長五丈八,寬一丈二。橋堅石是一條石巨龍,溯水而上。由土城文士劉體校書寫“萬壽橋”石碑,立在橋面正中。滬州灣鐵匠師父陳朝國捐獻一百二十斤重的斬龍劍,懸在橋拱正上方。大橋完工不久,忽遇特大洪水,翻橋而過。王氏兩兄弟,急忙跪在橋上,大呼“蒼天啊!您睜開眼吧!這是救民之橋啊!萬萬毀不得啊!老天,您毀此橋,就是殺一方百姓啊!我們與橋共存亡,橋在人在,橋毀人毀!"霎時,雨幕中撕開閃電,半空中一個巨雷,洪水突然退去。第二天,下游的九溪口一帶河中淌著血水,到處聞到腥味。人們猜是,大橋修建,斷了黑塘吃屍妖精的衣食,故爾作怪,沒想到上天的懲罰。
大橋前邊八十米處,一把弓型銀鎖,鎖著兩條急流。水花飛濺,如玉珠彈跳,如雪片飛舞。聲若戰馬奔騰,勢如千軍破陣。
一灣綠帶,向兩條深峽飄去,給斑瀾的四山,繫上一條翠色的圍巾。庫水中,野生水族豐富,曾有人釣到九斤多的甲魚和近二十斤的鯉魚,是垂釣絕佳處。波光粼粼,危巖倒影 ,鷹隼翱翔,百鳥爭鳴,真乃人間仙境。
水庫環繞的高山名五臺山,山上有古廟蓮花寺,文革中被毀,廟基尚存。廟基前有一袁姓尼姑墓。墓柱上有一幅蘭白川先生題寫的對聯“養性修貞,八卦爐中成正果;參禪悟道,半邊鍋內煮山河。”人生真諦,值得回味。
夕陽西下,從萬壽橋乘車登上老鷹巖大峽谷的最高峰一一馬鞍山。馬鞍山海拔高度一千二百多米,與峽底垂直高度八百多米。這是一匹向東騰空的駿馬,身後跟著一匹小馬駒。在滿山花朵的襯托下,踏雲駕霧,呼嘯而奔。有紫氣東來,乘勢而升之意。
站在山頂看峽谷,百千萬座金堆玉壘,二十八個湖灣山角,拱衛著老鷹巖,簇擁著馬鞍山。峽谷中的兩灣碧水,象兩顆鑲嵌在群山中的翠玉,熠熠生輝。
川南勝景,山中奇觀!
注,老鷹巖大峽谷在四川省古藺縣大村鎮和土城鎮的交界上。以河心為界,東北面是土城,西南面在大村。老鷹巖和馬鞍山屬土城贊臺村境內。谷底海拔高度四百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