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國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應屆畢業大學生步入社會,而隨著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以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
於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能聽到“現在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大學生比不上以前的高中生”等諸如此類的言論。
的確,隨著教育的普及,我們國人的平均學歷在不斷提高,在現實生活中,本科學歷就是萬能的“敲門磚”,有了這塊“敲門磚”以後,在工作上就有了更多的選擇。並且,現在的學生只要肯認真讀書,考上一所本科大學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總有些人硬要拿80年代的中專生、中師生與現在的本科生,甚至是985、211的學生來做對比,這樣是完全行不通的,因為兩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也無法進行直接的對比。
不過,很多人都對以前的高中生、大學生放在現在的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水平感到十分好奇,那我們就對兩者在某些方面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透過對比的方式將兩者的差異直觀地體現出來,至於他們能不能媲美現在的211和985,我們稍後再議。
在進行對比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中師生,因為有很多朋友可能對於這個詞語感到些許陌生。
中師生顧名思義就是中等師範學校的學生,是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國家為了解決師資力量匱乏問題,便創辦了中等師範學校,招收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再經過三四年系統的學校,就可分配到家鄉的中小學進行任教。
然後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改革,中等師範學校也在2000後,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中師生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特有的歷史符號。
而985、211是指中國教育改革中,參與到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這些大學都是重本院校中的重點大學。
我們也知道中國這近幾十年來的發展速度是十分迅猛的,甚至很多城市和鄉鎮都是一年一個樣,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對兩者做比較是十分困難的,那我們就從知識儲備、大環境、教育水平、市場需求等多方面來進行討論。
知識儲備
眾所周知,80年代的教育遠沒有現在那麼普及,那個時候不識字的人數要比現在多得多。
因此,很多不識字人被稱為“文盲”,反觀現在,不識字的人數已經大大減少了,在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模式下,這一時期的年輕人基本沒有不認識字的,現在的“文盲”也多指不會使用計算機等高科技電子裝置的人。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教育事業是一直都在進步的,80年代的大學、中專、中師的錄取率遠比現在低。
那個時候中專生考上以後,雖然也學理論知識,但重點還是在於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讓學生有個一技之長。
對於現在的本科生來說,講究的是一個綜合發展,除了學習本專業的知識以外,他們還要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例如馬克思主義、人生規劃等課程。並且,現在的大學生也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像醫學、工學等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實際操作上都是由老師嚴格把關後,才送入社會的。
所以,單論知識水品來說,以前的中專生是比不上現在普通高校的本科畢業生的,那就更不用說是媲美985、211等大學的學生了,而且,單從知識水平來看的話,以前的中專生放在現在頂多就是個大專水平。
同樣的,對於中師生來說也是如此,他們的知識水平也不如現如今普通師範院校的學生,因為現在的師範生不僅要拿到自己院校的學位證書,還要透過教師資格考試以後,才能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從知識水平來看的話,以前的中專生、中師生是遠不及現在985、211院校畢業的學生的,畢竟教育是一直都在進步的,要是以前的專科生比現在重點大學的學生要更加學識淵博,那國家這幾十年花在教育上的心血不都白費了嗎。
不過,以前的中專生、中師生學歷服務於當今社會是完全夠格了,甚至很多人都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的翹楚。
大環境
我們都知道,現如今我們所處的社會與80年代時期相比,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並且,我們還在追求著更快捷、更便利的生活。
80年代,改革開放才剛剛興起,每家每戶的目標都是吃飽喝足,與我們現在吃喝玩樂的生活大為不同,那時候的社會經濟水平較低,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在溫飽線上掙扎,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來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畢竟,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教育呢。
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於讀書並沒有太過積極的看法,當時的家長甚至還會覺得讀書耽誤了孩子在家幹農活的時間,就不讓自己的孩子繼續讀書了,這樣的情況在當時來說是屢見不鮮的。
那個時候,很多人家的孩子讀到中學就輟學了,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讀不走,而是讀不起了,並且,重男輕女的思想還籠罩在當時大部分家長的心中,這也導致了當時的學生最主要的不是面對學業上的困難,而是要面對生活上的困難。
再加上當時人們心中的教育觀念並不濃厚,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論還沒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反饋,人們對於教育的不重視,使得當時能上高中的學生都少之又少。
因為當時的中專生、中師生是包分配的,考上了中專生、中師生就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了以後順風順水的人生,就算生活上的艱辛已經迫使一大批學生走出校園,但是,還留在學校裡的學生之間,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每所學校裡,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才能考上中專或者是中師,所以,當年中專生、中師生的錄取率才10%左右。
再看看現在的社會,今年高考考生超一千萬,並且據大資料顯示,包括大專在內,有75%的高考應屆生能夠讀上大學,之後還會選擇讀研讀博。
這都是源於人們教育觀念的提升,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現在的家長朋友們為了孩子的學習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既要給孩子提供相對良好的教學環境,還要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上。
即便如此,雖然很多的學生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是由於現在社會不存在“包分配”的體制,使得社會競爭更加激烈,而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也成為了社會的常態。
現在的中國人民,教育水平或者說學歷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義務教育掃清了中國的“文盲”,一張大學畢業證書也成了找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所以說,時代不同了,在如今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們按部就班地讀完小學讀中學,只要學生自己學習肯用心,考上大學並不是什麼難事,高考的公平公正,也給了許多貧苦人家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當年考上中專、中師的難度不亞於現在考上本科的難度,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讀書,而現在的學生面臨最大困難不是在學習和生活中,而是在畢業後找工作上。
站在歷史的眼光上來看,不同的時代背景自然創造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單從這一點,以前的中專生、中師生是可以和現在的985、211學生相媲美的。物以稀為貴,當時的中專生、中師生的含金量與現在985、211學生的含金量是相同的,都是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教育水平
我們中國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每年中央撥給教育事業的款項,都是一筆龐大的數額,並且,我國對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也尤為重視。
時至今日,我國對於現目前中小學的教育上,已經有了一套十分完善、成熟的教育體系,在人民教師的選拔上也變得制度化、系統化,現在的學生每一個都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都是源於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
但是,80年代的教育水平還是十分落後的,教材也十分稀缺,很多鄉鎮小學在缺少教材的時候,都是由老師將課本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們一起學習。
最為關鍵的還是,當時師資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師人員上的良莠不齊,在學校教師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很多隻念過幾年初中,認識幾個字的人都可以跑去當小學老師。
這種情況在現在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現在想要應聘小學老師起碼也得本科及以上文憑才行,還要考取對應的教師資格證。
所以,在當年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人們想考上中專或者中師是十分困難,必須要學生自己足夠努力,去找老師問題,去找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才有機會考得上,而現在是老師和家長逼著學生學習,老師也在如何去學習上為學生早早的鋪好了道路。
現在985、211大學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博士學歷,並且,很多上了年紀的教授就是以前重點大學的畢業生,這一點是當時中專、中師學校所比不上的。
相比較於80年代,我們很清楚教育水平上有所差距,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在不同教育水平下,學生們所能達到的高度。就比如說,80年代的教育像是給了學生一個碗,學生把它裝滿了,現在的教育像是給了學生一個盆,雖然它裝得比以前多,但是它並沒有裝滿。
也就是說,當時的教育水平下,學生們能考上中專和中師差不多是他們能達到的最大高度了,而現在的社會,學生們能考上一所本科院校,除開自身的努力外,教育發展帶來的便利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不過,現如今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正是因為當年包括中專生、中師生在內的那批人,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才有瞭如今的成就嗎。
所以,當年的中專生、中師生在教育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依舊發揮出了巨大的潛力,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出現具有跨時代意義,從這一點上,他們足以媲美如今的211和985。
市場需求
80年代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事業都是百廢待興,國家對於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才十分渴求,所以,當年的大學生包括中專生、中師生等,才會出現畢業後分配工作的情況。
中專生就屬於有知識、有技術那類人,而中師生是負責培養出更多有知識、有技術的人,所以,中專生、中師生都屬於被當時社會所廣泛需要的人才。
當然,現在社會對於知識技術人才也十分需要,但是相比較於剛剛開疆擴土的80年代又有所不同,現在的市場對於只是技術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只在學歷上和技術上,還需要個人能力十分突出。
而且,現在每年都有幾百萬大學生流入市場,尋找工作,但是很多人都在抱怨工作不好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大家都是大學畢業,自然是先出來的就把坑先佔了;二是很多大學生覺得自己寒窗苦讀十幾年,又是個大學文憑,就想找一份好工作或者說找一份價效比高的工作,所以,很多普通職位他們也不太看得上。
這一點就和當時的中專生、中師生有了顯著的差別,他們畢業的時候社會上的工作崗位還很多,而且,他們也不挑,能夠有更好的選擇就選,沒有的話就算了,反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不錯,至少能夠在生活上吃飽喝足了。
再者說來,80年代的時候,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他對於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不像現在這麼嚴苛,國家在大力發展生產的同時,最主要的還是為了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中專生、中師生就是那樣的背景下被時代所需要,就算國家當時想要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教育也不太能夠跟得上。
而現在,中國的教育水平跟上了,經濟與科技也在高速發展,中專生、中師生自然就被歷史淘汰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本科大學生,尤其是985、211的學生,只要他們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出了社會以後自然是會被需要的,畢竟現在公司、工廠那麼多,只看他們自己願不願意幹了。
所以,總的來說,在市場需求方面,現在的985、211學生就是以前中專生、中師生的延續,都是被各個時期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都是新中國改革推進中,最重要的拼圖。
總結
因為時代的不同,中專生、中師生與985、211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要是把中專生、中師生放到現在,自然是不能滿足社會對於人才的需要的,而把985、211的學生放到過去,他們在當時那種環境下,也未必能考上中專或者中師。
其次就是,不同時代背景下孕育出來的人物特點也不同,以前的學生深切體會過生活上的艱辛,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望或者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熱切,並且,他們那一代人身上的頑強拼搏、不屈奮進是現在年輕人身上少有的,但現在年輕人身上創新、跳躍式的思維也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所欠缺的。
我們不應該過分捧吹當時中專、中師或者大學的學歷有多厲害,更不應該低估現在985、211的真才實學,而造成社會當中有這種普遍看法的原因就是,新中國的發展速度太快了,讓人們忘卻了教育本身所帶來的具體意義。
無論如何,兩者都是我國不同時期的棟樑之才,都在為我國的發展增磚添瓦,對於他們,我們不應該只關注兩者之間到底存在哪些差距,更多的是對他們都保持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