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釋出,包括我國長三角、山東半島、西藏納木錯、新疆阿克蘇、北京、上海及法國巴黎等多個地區和城市的微光、多譜段與熱紅外成像儀影像。
2021年11月5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SDGSAT-1衛星。該星是世界上首顆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衛星,是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地球大資料科學工程”先導專項研製,是可持續發展大資料國際研究中心規劃的首發星。
針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與評估需求,SDGSAT-1搭載了熱紅外、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三個有效載荷,以實現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的精細刻畫。熱紅外成像儀具有高解析度寬幅觀測能力,能夠獲取300公里幅寬、30米解析度的資料,在國內首次採用全光路低溫光學系統設計,可在大動態範圍下分辨出0.2攝氏度的溫度差異。微光和多譜段成像儀採用共用光路的創新設計,在保證資料觀測一致性的同時,實現了10米解析度的資料獲取能力。同時,SDGSAT-1衛星設計有“熱紅外+多譜段”“熱紅外+微光”以及單載荷觀測等多種資料獲取模式,可實現多載荷、全天時協同觀測,針對三個載荷分別設計了不同的星上定標模式,以滿足服務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資料獲取效率和定量化探測需求。
微光成像儀透過探測夜間燈光的強度和分佈,具有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居格局的能力。SDGSAT-1微光成像儀設計有1個全色波段和3個彩色波段,全色和彩色微光資料的空間解析度為10米和40米,開創了彩色微光探測模式。利用其觀測資料,結合經濟、社會、人文等資料,可為可持續城市和社群中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交通運輸等,以及水下生物中的海岸光汙染、海上漁業捕撈、海洋油氣開採等相關指標的監測、評估和科學研究提供服務。
SDGSAT-1多譜段成像儀設計有7個波段,空間解析度為10米。多譜段資料具有大幅寬、高信噪比等特點,其波段設定適用於各種渾濁水體的水色指數、透明度和懸浮物等的監測,可服務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和水下生物中的水質監測、近海生態環境、濱海養殖和水生植物分佈等相關指標的監測和評估。另外,多譜段資料還可用於開展冰川面積與變化、積雪消融狀態、植被覆蓋等資訊提取及變化分析,可為氣候行動和陸地生物等相關指標監測和評估提供服務。
SDGSAT-1熱紅外成像儀空間解析度為30米,幅寬為300公里,具備判識0.2攝氏度溫度差異的能力,可精細探測陸地表面與水錶溫度、農田精細水熱動態變化、城市熱能分佈等,為作物長勢、病蟲害發生環境、能源消耗、地表溫度變化提供基礎資料,可服務零飢餓、清潔能源和氣候行動等相關指標監測和評估。
目前,SDGSAT-1衛星處於在軌測試階段,各項功能正常,效能指標滿足任務要求。衛星在軌正常執行後,將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評估和科學研究提供持續穩定的全球資料支撐。未來,該衛星的資料產品將提供全球共享,為落實2030年議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發展倡議”作出貢獻。
(總檯央視記者 帥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