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 我是大伊萬
前天,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海軍航空兵已經露面了的、基於殲-15型艦載機實施技術狀態改進的新型海軍艦載機。在文後大伊萬提出,由於殲-15型艦載機的這一改進型,事實上是“殲-11D型戰鬥機的精神續作”,因此,它完全有把握競爭一把“最強側衛”的稱號。
圖源:航空工業沈飛公眾號
文章發出來之後,有讀者在文後提出了疑問,稱蘇-35S型戰鬥機得益於它超強的AL-41FS型發動機和二元向量推力系統,以及進一步優化了的機身設計,在近戰格鬥機動性上有了比較大的提高。按理說,蘇-35S戰鬥機才是真正的“最強側衛”,什麼時候能輪到殲-15艦載機說話了?
蘇-35S機動好確實毋庸置疑
在大伊萬看來,蘇-35S型戰鬥機的機動性,尤其是近戰格鬥機動性,當然是比較強的,諸如大推重比、推力向量發動機,較好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對於戰機的機動性也有比較好的提升效應。這使得蘇-35S型戰鬥機的近戰機動性,確實是要比典型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比如殲-11B和F-15C,是要好上那麼一些的,其中對殲-11B型具備比較大的優勢,對比F-15C則具備大部分效能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我們不必否認。
在超視距階段先給你來一輪“飽和攻擊”(圖為F-15EX空戰模式下的野獸掛載)
但是,從單機(不討論體系)、全過程(從超視距攔射開始到近距離)空戰的角度來考察,戰機的近戰格鬥效能儘管重要,但並非戰機空戰效能的全部,我們經常講,空戰時的“態勢營造”比較重要。這種“態勢營造”,就是兩架飛機在超視距開始雷達接觸的時候,怎樣透過有效的機動佔位,有效的電子對抗動作,在超視距階段“搶”到更多的攻擊機會,而空對空導彈的先進效能,將在很大程度上賦予這種“遠端搶攻”的有效性。在這個意義上講,三代半戰鬥機(裝備有LPI功能的雷達和遠端空對空導彈)面對第三代戰鬥機時,藉助於航電、火控系統的強大能力,往往能夠在超視距範圍內實施多次先敵搶攻,為己方奪得更多的攻擊機會甚至直接擊落敵機。
機動動作相當消耗飛行員的體力
而就算在超視距範圍內無法直接擊落敵機,能夠實施先敵攻擊,多輪攻擊的戰機,在進入近戰格鬥時,往往也會得到更大的優勢,畢竟對每一次攻擊的規避,都需要消耗比較大的能量,戰機在規避中距彈時往往採取的置尾、3-9交匯等機動,將給戰機的速度和高度帶來比較大的影響。這在進入近戰格鬥階段後,超視距攔射處於下風的戰機,在近戰格鬥上往往會處於不利的位置,包括高度太低、速度低於角點速度、飛行員實施多輪高G機動後體力和精力下降等,這種情況,就是超視距攔射階段“態勢營造不利”,就算戰機的近戰格鬥效能再強,在輸了超視距攔射的情況下,想依託近戰格鬥翻盤也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筋斗翻的再多,也翻不過導彈
當然,真正的空戰一般不會有如此理想的狀態,咱們這麼說,只是指出,真正的空戰,正如顧誦芬所言,“靠的不是戰機在天上翻筋斗”,或者說,翻筋斗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但航電、火控、電抗等系統的效能,對於空戰的勝利屬於更重要的前置性因素,一架飛機的近戰機動性再好,如果航電和火控不行,在超視距做不到先敵開火、多輪搶攻,那麼進入近戰後的優勢會顯著縮水;而一架飛機的近戰機動性只要沒有代差,如果航電和火控強大,在超視距階段可以做到佔位搶攻,那麼也可以憑藉有效的態勢營造,在全距離上擊敗對手。
要單論氣動外形,還有位“老大哥”沒說話呢
經過了以上的分析,相信大家對於殲-15某改進型,還是蘇-35S,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側衛之王”,有著自己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