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個階段的第五次戰役,粉碎了敵人所謂的“蜂腰部防線計劃”,消滅了敵人的大批有生力量
彭德懷早在他引軍北上、誘敵深人時,意圖之一就是:“置漢江以北於敵背後再行出擊為有利。”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此時,中朝軍隊糧彈已告罄,部隊疲憊不堪。彭德懷只派少量部隊,做了兩次試探性進攻,隨即便鳴金收兵。
4月29日,西線中朝軍隊停止進攻,並迅速調整部署,補充糧彈,準備再戰。第一階段中朝軍隊在連續8晝夜的激戰中,殲敵2.3萬餘人。
彭德懷原來的計劃是:“我春季攻勢,應擬消滅北漢江以西美軍三個師 英、土三個旅,以偽軍第1、6兩個師為目的。
顯然,戰果與計劃相差太遠。這裡面是大有文章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軍已掌握了中國志願軍的作戰特點。早在第一次戰役後、美軍在蔣介石的幫助下,加強了對中國志願軍的研究 並透過前三次戰役的失敗,逐步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法。
經過第一階段作戰,西線“聯合國軍”被迫退守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南岸。這時整個前方戰線成斜線由西南向東北伸展,其東線從自隱裡至東海岸一線,全由南朝鮮軍共6個師防禦,且態勢突出。而美軍7個師、英軍兩個旅、土耳其旅均在西線。這就非常有利於我志願軍和人民軍集中兵力在東線殲滅南朝鮮幾個師,孤立、分散美軍,以創造消滅美軍的有利條件。
所以,彭德懷在第一階段作戰結束時即決定:轉兵東線,以南朝鮮軍為主要殲擊目標,舉行反擊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
5月16日晚,中朝軍隊共13個軍(其中志願軍九個軍人民軍四個軍團),發起了第二階段進攻。西線的第19兵團佯攻漢城,以吸引美軍主力。中線的第3兵團實行中央突破,切斷了敵東西線的聯絡。擔任主攻的第9兵團和人民軍三個軍團在東線,開始分割包圍南朝鮮軍。
由於第9兵團和人民軍採取傍晚突破,夜間向縱深穿插,天明實現合圍的方式,採用多路突破、多層迂迴包圍的戰術,加上攻擊部隊十分勇敢,東線的南朝鮮軍迅速崩潰。
從5月16日到5月19日,志願軍第20軍和人民軍第5軍團,在縣裡以南地區將南朝鮮第3、第9兩個師大部分包圍殲滅,繳獲其全部重灌備。與此同時,縣裡以西地區南朝鮮第5、第7師,在志願軍打擊下,也“土崩瓦解,在一片混亂中倉促撤退,”逃至洪川東北和橫城東北地區,縣裡以東之南朝鮮第1師和首都師退至東海岸註文裡、津陵地區。由於遭受嚴重打擊,南朝鮮第3軍團被撤消了建制。
同時 擔任穿插任務的第12軍1個團及第27軍1個團和人民軍第5軍團一部,前出到下珍富里及以西束沙裡地區,殲敵部;第3兵團牽制了當面的美軍第10軍東援。至此,中朝軍隊在東線普遍推進了50—60公里,在敵方戰線上打開了一個大缺口,第19兵團也向前推進了數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基本實現了戰役目的。
但是,第二階段作戰,我方的供應越發困難。進攻中甚至不得不停下三天等待補充。我軍在中部突破打開了缺口但不能發展戰果,而美軍和南朝鮮軍各一個師以摩托化行軍,僅十幾個小時就行進100多公里,迅速堵塞了缺口。於是,彭德懷決定攻勢到此結束,將主力轉移至三八線以北休整。5月21日結束了第二階段的作戰,此階段戰鬥,我軍又殲敵2.3萬餘人。
正當志願軍和人民軍勝利回師向北轉移的時候,“聯合國軍”集中第一線13個師的兵力,於22日開始 有計劃地全力反撲。由於對此估計不足,而志願軍擔任機動防禦的部隊,需要兩天的行程,橫向運動方能進入防禦地區。所以全線出現多處空隙。“聯合國軍”依靠機械化的裝備,乘隙而入,迅速突至我軍背後,一度造成我軍轉移中的被動、混亂狀態。致使,志願軍部隊在後撤中有2萬人失蹤。其中第3兵團因一時出現過混亂,加上內部一些潛伏的壞分子乘機叛逃,因而失蹤人員最多,達16000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損失最嚴重的一次。
但是,第五次戰役總體說是勝利的。其勝利在於消滅了敵人的大批有生力量,粉碎了敵人妄圖把戰線推進到北緯39度線的所謂“蜂腰部防線計劃”,為以後更多地消滅敵人創造了條件。
《瞬間永恆》大型紀實報告文學片斷
資料與圖片由《軍旅之聲》公眾平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