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的“殲”字頭戰鬥機的聲譽已不亞於美國的“F”字頭戰鬥機,從殲-7在世界範圍內大賣開始,後續跟進的殲-10/11/15/16以及世界上第二款入役的五代機殲-20,每一款戰機的問世都代表著我國軍用航空領域的進步,從無到有、從仿到精,中國的殲擊機研製已進入到快車道。
但各位是不是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咱們的戰鬥機編號不是連續的,比如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的名字是殲-5,那在它之前的機型諸如殲-1、殲-2、殲-3、殲-4跑到哪裡去了?
而在有了殲-8戰鬥機之後,為何沒有見到殲-9的問世就直接推出了殲-10,這其中的斷檔是怎麼回事?
想要了解這些,那咱們就從頭說起!從殲-1至殲-16戰鬥機、列裝與沒有列裝的機型都有,在這裡你可能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殲-1(具體來說應該叫做殲教-1)
該機為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款噴氣式飛機(注意,它是首款噴氣式飛機,不是戰鬥機!殲-5的定型時間更早,但它是一款仿製型戰機),由瀋陽飛機制造廠研製,研發時間為上世紀50年代,首飛時間為1958年。
殲教-1為一款直翼噴氣式飛機,採用雙側進氣的方式,該機機長10.56米、翼展11.43米,最大起飛重量4602公斤,配備有一臺由沈航發動機設計所與黎明發動機公司聯合改進的渦噴-5型發動機,其最大推力約為16千牛左右。
在效能方面,殲教-1的最大飛行速度約為0.77馬赫(約840公里/時),最大升限為1.45萬米,航程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為957千米;
武器配置上因為這是一款教練機,所以它只有一門23毫米機炮被設定在機身的左側位置。
當年殲教-1可謂是我國軍用航空事業的一顆新星,而打造這款“新星”的團隊則更為亮眼,因為它可以說是由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完成的。據資料顯示負責研製殲教-1的設計團隊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除了三位總工(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有飛機設計經驗之外,其他的人都是邊學習邊設計的。
雖說這款飛機並沒有被大規模列裝,生產數量也只有三架而已,但它的成功研製卻實實在在地鍛鍊了一支隊伍,比如後來的航空專家葉正大、強-5攻擊機的主管設計師陸孝彭、殲-5甲的主任設計師屠基達等等皆出自該團隊。
殲-2、殲-3、殲-4
關於這三型戰機在現有資料中在下並未查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它們存在過!有說法稱在50年代我國曾引進的米格-15的國內名稱為殲-2、米格-9為殲-3、米格-15BIS為殲-4,但這些命名只是在一些大V的文章中被提到過,官方證據基本沒有,所以咱們也不能胡亂猜測!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官方的說法就是:我國戰鬥機的命名是從“5”開始的,即殲-5。
根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副院長鄭祥明教授介紹,我國戰鬥機之所以是從殲-5開始命名的,其代表的寓意為“從五(無)到有”!
也有說法是其誕生的時間為50年代,因此就以“5”這個數字作為起點。
總之,除殲教-1有明確記錄之外,剩下的殲-2、殲-3、殲-4這三個編號並未在我空軍的戰鬥序列中出現過,研發型號也沒有明確記載。
殲-5,中國製造/第一代戰鬥機
這款戰鬥機咱們就不用多說了,它是我國軍用航空史上的一款標誌性戰機,仿製於蘇聯的米格-17戰鬥機,共生產1994架,戰功赫赫!
殲-6,我國首款超音速戰鬥機
殲-6是我國生產的首款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任務,1960年開始批次生產,1983年停產,期間該型戰機共生產數量超過5000架(殲-6是我國目前生產數量最多的一款戰鬥機),2010年殲-6正式退役。
殲-7,享譽世界的“七爺”
“七爺”的威名相信只要是點進這篇文章的兄弟們都已瞭然於胸了!
不過還是要說一下,殲-7可能是目前我國戰鬥機序列當中衍生型號最多的一款戰鬥機,在下細數過,殲-7的國內型號共有15種,出口型號有12種;
同時身為二代機的“七爺”發展到今天早已“脫胎換骨”,其最新型號的殲-7G型的戰力水平按照外媒的評估基本已接近或超過美國F-16A的水平。所以雖然殲-7在如今的中國空軍屬二線或接近退役的戰機,但在世界範圍內它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殲-8,勤勤懇懇的天空捍衛者
有“空中美男子”之稱的殲-8戰鬥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機型之一,儘管其效能並不盡如人意,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正是它竭力的維護著中國的領空。
殲-9,生不逢時的高標準戰機
這款戰機在我國航空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該機的設計方案在1964年時與殲-8被同時提出來,二者的主要區別是殲-8採用的雙發配置,而殲-9為單發,在氣動佈局上殲-9採用的是和現役殲-10類似的無尾三角翼設計、鴨式佈局。
在其他配置上,殲-9的動力計劃使用WS-6型渦扇發動機、配備有205型雷達以及四枚PL-4型導彈;
在1975年時對該機下達的技術指標為最大飛行速度接近馬赫數2.5,升限23000米,航程2000公里左右;
類似的指標在當時可謂是相當先進了,對比同時期的美國F-4“鬼怪”戰鬥機可知,該機最大飛行速度為2.23馬赫,升限1.83萬米,航程2600千米。
所以這樣一對比咱們就知道為什麼殲-9最終沒有被定型了,因為指標稍微有點高,相比於殲-8來說,殲-9似乎有點冒進了。
殲-9戰鬥機從1964年開始論證,到1980年計劃停止,期間歷經16年時間,不過最終它仍沒有一架原型機被製造出來。但在殲-9戰鬥機設計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卻在後來的殲-10戰鬥機上得以應用,所以殲-9也並非是一點貢獻沒有,只能說是“生不逢時”!
殲-10,自主三代機的領軍者
殲-10戰鬥機是我國自主開發研製的首款三代機,現為我空軍的主力機型。該機是引領我國空軍全面邁入三代機時代的一款標誌性機型,很帥,也很給力!
殲-11,空中多面手
現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機型,其衍生型號包括殲-11B(完全國產的新型戰機)、殲-11BS(殲-11B的雙座版本)、殲-11BH(殲-11B的海軍版本)、殲-11BSH(海軍雙座版)、殲-11BG(裝備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版本)。
殲-12,短小精悍的“戰將”
殲-12共有5架樣機被製造出來,但並未列裝部隊。
該型戰機是我國為跳出“蘇式戰機”設計理念圈而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主打效能為“短小精悍”;
1969年被正式立項,由南昌飛機制造廠承製,前文提到的陸孝彭為總設計師。
殲-12被定位為是一款小型單座噴氣式戰鬥機,其機身重量非常輕,空重僅為3.17噸左右,甚至有不少人將其視作是有史以來重量最輕的噴氣式戰鬥機。
該機採用低位後掠翼設計、機頭進氣,在外觀上多多少少還是有著不少蘇式戰機的影子。不過別看該機重量很輕,但火力配置還是很到位的,一門23毫米機炮外加可掛載4枚空空導彈的掛架,在這個噸位上能有如此表現也算是一種突破了。
1970年殲-12首飛成功,並製造了三架樣機,不過它畢竟是我國第一款完全自主設計的戰鬥機,缺點還是不少的,在試飛後的七年時間裡,南昌飛機廠一直對該機進行修改,以期達到最佳狀態。
1977年殲-12已完成135次飛行測試,總飛行時間約為61小時,雖然此時的殲-12已完全到達設計標準,但因為該機的綜合效能較殲-7差了一大截,所以最終在1978年專案被終止。
殲-13,設計圖上的戰機
一款停留在設計圖上的戰鬥機,並未被真正製造出來!
該機的理念是由沈飛在70年代後期提出來的,其定位為一款單發、單座、輕型空優戰鬥機,最初它是為取代殲-6而開發的,但到了後期由於國際上新型戰機不斷湧現,殲-13的定位被再次提高。
按照設想該機對標的機型是蘇聯的米格-29和美國的F-16,不過受制於發動機,殲-13專案在成飛的殲-10成功後就被終止了。
殲-14,傳言很神的一款戰機
關於這款戰機,網上被傳得神乎其神,但實際上似乎它並不存在,如果真的有的話,那估計也是和殲-13差不多,只能算是一款被遺留在紙面上的戰機。
殲-15,我國首款艦載機
我國的第一款艦載機就是它,該機以蘇-33艦載機和殲-11戰鬥機為基礎研發,目前是我國航母的主力機型。
殲-16,炸彈卡車
在蘇-30基礎上開發而來的機型,按照定位該機屬於“炸彈卡車”的角色,主要用於接替在役的殲轟-7戰鬥機,實力強悍,不遜色於美制F-15的最新型號。
暫到殲-16為止,這就是目前我國帶有“殲”字頭的戰鬥機所有型號的說明,至於有人會問那“殲-17/18/19”呢?
個人估計我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編號可能也就到殲-16為止了,因為繼續開發全新的三代機已無任何意義,現有機型的衍生版本足矣!如果再有新機立項的話肯定也是以五代機為起點,從殲-20開始後續的機型可能會出現殲-21/2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