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斤”!
山東西南角的一個上古地名,一個可能會穿越統一“度量衡”五千年的地名。
過去,人類只知道秦始皇的秦朝統一“度量衡”,距今大約是有兩千來年。
如果“計斤”真的是在統一“度量衡”,那統一“度量衡”就足足提前了三千年。
人類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因為一:普天之下,有分封就有納貢,有納貢就一定必須要統一“度量衡”。
因為二:盤古開天闢地進入中原之後,泰山封禪收納貢必須統一“度量衡”。
沒有統一“度量衡”怎麼行,華夏最高記錄近萬部族會盟,這麼多部族來納貢,根本沒法分別記數。
現在,最近的“紀王城村遺址”考古發現,這裡出土的“度量衡”產品嚴重地穿越了,似乎至少在王莽之前,就連跨幾個歷史時期,一直都在做“度量衡”產品,甚至可能通達五千年。
做這項考古,太需要認識“計斤”了。
從時間上講,“計斤”實在是太過古老,又名“計”,即“介根”,周代"莒國"的都城,在今山東膠州市西南城子村。
《世本》:“‘莒輿期’始都‘計斤’,‘茲丕’歸‘莒’”。
《春秋釋例·世族譜》:“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後移‘莒’”......,漢置“計斤縣”,東漢廢,而且,這些歷史輕易就能倒推到五千年之初。
千萬不要小看了“計斤”這個地方,華夏五千年曆史初期最高級別的權力中心都近在咫尺,分封、納貢、統一“度量衡”的事情就近在眼前,請看:
其一,盤古在泰山封禪,後來較多住在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濟寧附近有“臨沂、新沂、沂源、沂水、沂蒙”等帶“斤”的地名,“計斤”的“斤”是該地域的中心,後來,盤古還經“計斤”附近離開中原去往南方,其近處的半途有一個重要的“花廳遺址”,“廳”可能也是“斤”。
其二,“計斤”很近的山東日照市是炎帝的封地,炎帝的“神農氏世”就是盤古封的“十日國”天宮,只是後來“神農氏世衰”,“世衰”後只能一走了之。
其三,“計斤”也跟黃帝很有近緣,實際上,“計斤”是緊挨著黃帝近鄰的黃島區膠州市,黃帝在從山東到山西號令天下之後,“計斤”完全可能繼續發揮供給“度量衡”器物的作用。
其四,山東日照市的“堯王城”比較難解,周武王封夏禹後裔“杞東樓公”於“杞國”的事很蹊蹺,其很可能應是“留於‘紀國’”,“紀”其實也是“計”,是以“紀”為“律”,這事很關鍵,“紀國”是與山東的“邾國”相關的,很近“計斤”,堯舜禹的“度量衡”沒有問題。
其五,之後,夏商周的“度量衡”應該都是同一個延續的過程,說不定連秦代統一“度量衡”的物資基礎,可能也是主要在“計斤”,這樣一直到漢代的王莽之時。
“計斤”二字深藏著許多大歷史的秘密:
有好幾處古籍和漢文資料說:“‘計斤’就是‘介根’”。
但是,“介根”又是什麼呢?沒找到對應的詞條。
是江西《十送紅軍》歌詞裡面反覆哼唱的“介根”嗎?
還是黑龍江《烏蘇裡船歌》歌詞裡面哼唱到最後的“給根”?
“計”、“介”、“給”是非常相近的多音字。
不知道您是哪種方言口音。
這些歌詞的啍唱裡面是暗中鑲嵌的古部族名嗎?
我在猜想原本可能是“赫哲”,然後到山東最西南角的出入口“菏澤”。
也許“赫哲”其實是“菏澤”。
從“赫哲”到“菏澤”到更遠。
也許做一些DNA就能明白。
也許,現在只能說“也許”。
這些是統一“度量衡”始於五千年前山東“計斤”的故事。
(丁丁哥/20211220/完)
參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