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1949年至50年代)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背景:①二戰世界形勢的發生深刻變化,兩極格局形成成為國際關係最突出的特點。
②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企圖扼殺新中國(封鎖、孤立、包圍)。
目的:鞏固政權、保衛和平,捍衛主權、打破封鎖
方針:新中國奉行獨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毛澤東形象地把它概括為“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係,這使得中國改變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是指先要清除帝國主在中國的殘餘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切特權,然後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一邊倒”,就是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2、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國第—年同蘇聯等17國建立外交關係,1950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衝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贏得有力援助。蘇聯第一個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意義:標誌著中蘇同盟關係的確立,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2)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誌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目的: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係
提出: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宣告,—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係的基本原則。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後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後改“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影響: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②標誌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第一次以五大國地位參加國際會議
特點:1954年在瑞士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
目的: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成果: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和平問題。在周恩來努力下,會議達成了《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停戰,結束了法國在這地區多年的殖民戰爭。
影響: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4)1955年參加萬隆國際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了同亞非國家聯絡
特點:1955年亞非29國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內容:會上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概況: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影響:萬隆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絡。會後,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二、開創外交新局面
1、70年代的外交重大突破
(1)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背景:①中國本來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但由於美國的抵制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臺灣的國民黨集團非法佔據。②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③1971年美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案”遭到聯合國大會的否決。
恢復: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透過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切合法權利,並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驅逐出去。
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此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1972-1979年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
原因:①美國方面: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與蘇聯爭霸的需要。
②中國方面:改善中美關係對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十分有利;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也有重要作用。
過程: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尼克松總紡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闡述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的—部分和只有一箇中國的原則,並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這樣,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底,美國同意臺灣問題三原則(斷交、撤軍、廢約),中美發表建交公報。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3)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
原因:中美關係的改善直接捉進了中日建交。
經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
(4)國際上出現週中國建交的熱潮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中美、中日關係的正常化,推動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出現。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中國外交擊現新局面。
2、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背景: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新時期外交政策的目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奉行真正的不結盟政策,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關係
(4)主要成就:
①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②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如2001年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形成“上海共識”。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如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六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合組織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有利於加強中、俄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中國積極參與上合組織的活動,併發揮了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