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一家!在汽車市場越來越普遍的「雙生車」,原來還有這麼多種類,你分辨得出來嗎?
Audi Q3和VW Tiguan,兩款休旅分別出自不同品牌,有著截然不同的外型,國內入門款價格更是差了將近10萬元,都能再買一輛國產小型車了。但你可知道這兩車其實在底子下,可是共用著相同的DNA!
綜觀汽車產業,其實類似的例子並不在少數,而這也是汽車相關文章中常指稱的「雙生車」,有時也稱作「孿生車」、「兄弟車」或「姊妹車」等,來添點人性情感。
這與我們先前所介紹的「山寨車」可大大不同!由於雙生車的製造大多會涉及彼此的合作資源或技術授權,因此其修改或量產工程會是在各方品牌都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所進行。
其實「雙生車」一詞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不過一般泛稱基於相同底盤或模組化平臺所打造、但分屬不同品牌或經銷體系銷售的車款,且視各車廠策略而定,可能有兩款以上車款相互為「雙生關係」。
一家人本是同根生!
最常見的雙生車,便是源自同集團間的資源共享,尤其近十年來模組化平臺技術的運用,讓此類情況更加普及。雖說共用核心基礎,但各品牌間往往會透過造型設計和配備搭配,讓雙生車之間仍可依其定位做出差異化。
VW集團正是廣為人知的實踐者之一,如VW Touareg、Audi e-tron及Q8、Porsche Cayenne、Lamborghini Urus乃至於Bentrley Bentayga等車款,其底盤基礎都源自MLB Evo模組平臺系統。
其他包含BMW與Mini的UKL系統、Toyota與Lexus的TNGA系統,以及雙雙預計於明年新款Nissan X-Trail與Mitsubishi Outlander,也運用了類似的產品策略。
除了集團間的共享,有時因為經銷體系的差異,也可能出現來自同家車廠卻不同車名的雙生款。為避免造成同品牌相似產品互打的情形,通常此類雙生車會分別做為各自經銷商的專屬車型,並可能在造型上略有差異,且經銷商的銷售地區或客群定位也會有所區隔。
這類雙生車在當今中國市場並不少見,如剛發表不久的廣汽本田Integra與東風本田Civic便是一例。順帶一提,當地廣汽豐田的C-HR在當地也有一汽豐田Izoa做兄弟。
大概算是頭文字D中走紅的AE86了,當年AE86推出Corolla Levin及Sprinter Trueno兩種雙生版本,並分別做為當年Toyota Corolla Store和Toyota Auto Store兩經銷體系之專屬車型銷售。
有時做為跨品牌合作的一環,獨立經營的兩品牌也可能共同推出雙生車,藉此分攤小眾車型的開發成本,或是向新產品客群試水溫。然而這類雙生車的命運常常取決於雙方合作期的長短,一旦終止合作便可能隨之停產,或由品牌各自另行開發後繼車型。
近期知名範例包含BMW Z4與Toyota Supra,還有新一代的VW Amarok與Ford Ranger。而過去雷諾日產與賓士的合作下,也催生出M.Benz X-Class /Nissan Navara和Infiniti Q30 /M.Benz A-Class等雙生車型,讓賓士和Infiniti都能以較低的成本投入過去未曾經營過的市場客群。
還有一種堪稱同卵雙胞胎的「貼牌車」,顧名思義是以他廠車款換標而來,由於幾乎無技術難度,貼牌車是最早的雙生車形式,早在1917就有相關紀錄。貼牌車可能來自同一條產線,且貼牌品牌也不一定會參與開發,不過有時配合各自品牌,外觀會略經修飾以添辨識度。
最直接聯想到的,不外乎為Toyota 86與Subaru BRZ了,而做為Mazda與Toyota的合作專案,過去美國豐田曾把Mazda2做為「貼牌Yaris」來銷售,至於稍早剛發表的2022年式歐規Mazda2,實為大改款Yaris的貼牌雙生車。
雙生車的出現,說到底就是為了「省錢」!比起從無到有推出一款全新車款,雙生車透過資源共享,分擔了開發與製造成本,也縮減了研發所需的時間,在量產效率上更具優勢,也讓車廠有更充裕的資金,能投入電能動力、自駕輔助等新技術的研發工作。而對消費者而言,市場上能有更豐富的選擇,產品的更替也更頻繁,倒也算不上什麼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