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宏光MINI等微型電動汽車的熱銷,又掀起了一陣微型電動車的發展高潮,乘用車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微型電動車產品,意圖分一杯羹。為什麼說再次掀起,是因為伴隨著2010年開始實施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微型電動汽車市場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因為企業發現它的准入門檻低特別適合套取國家補貼,一輛比奧拓還小的電動車,定價十幾萬,企業得到的補貼遠遠高於其生產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微型汽車在取消補貼後,反而比有補貼之前賣得還要便宜。
當然,這種畸形的爆發式增長,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升級而消失,最後留下了一地雞毛,其中最典型的一家企業,可能要數知豆汽車,政策一變,馬上就破產了。為了盡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當時知豆地做法是緊貼補貼紅線,比如2015年的補貼政策是”雙80”,也就是最高時速能達80公里每小時,最大續航里程能達到80公里,多一點都不給,一切為補貼而生。時隔多年後,以五菱宏光MINI EV為代表的微型電動車產品,再次掀起了一股電動車的發展高潮,我們不禁要問,這種現象到底是福還是禍,又不會和當年的知豆一樣,留下一地雞毛。
微型汽車到底有沒有市場空間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汽車市場,微型汽車到底還有沒有發展空間。近十年來,汽車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SUV市場的崛起,特別是以長城哈佛H6產品為代表的國產SUV市場的快速崛起。現在SUV市場的體量,和轎車市場基本相當。為什麼SUV這麼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較大的尺寸。國人買車,就是要尺寸大,覺得尺寸較大,越有面子,所以合資車企,把國外產品引到中國市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加長。
小尺寸汽車的市場佔有率越來越小,以大眾旗下的POLO汽車為例,早年些可以月銷過萬,但是現在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最為典型的一個事件,就是鈴木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它標誌著小型汽車在國內的生存空間已經沒有了,小編的第一臺車,就是鈴木奧拓,當時開著特別帶勁。
居民收入的增長,使得消費者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尺寸更大的汽車。再者就是中國的消費者,以大為美,越大越好。小型汽車都沒有了市場了,再別提微型汽車了。
生產微型車的企業 往往是沒有掌握新能源技術的車企 是不得已而為之
微型電動車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個是生產成本低售價便宜,另外就是技術要求低。這樣的汽車,即使賣得再多,也賺不到什麼錢,以宏光MINI EV,單車利潤不足百元,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辛苦一整年賺了個寂寞。雖然它可以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新能源汽車積分,但是受到其續航里程的影響,總量是非常小的。
有哪家車企,不想自己生產的電動汽車,賣出更高的價格,更好的銷量。做低端電動汽車,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以上汽五菱宏光為例,多年來給消費者帶來的品牌形象就是價格低品質好。雖然在這一定程度上,給宏光系列車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反而成了它衝擊高階的緊箍咒。
五菱如果推出十萬以上的電動汽車,可能結果就是撲街,沒辦法只能做低端走老路。再一個方面,它也沒有技術積累,做不出中高階的電動車。上汽通用五菱宏光,技術大多是通用的,而透過自己的純電動汽車平臺奧特能也才剛出不久,更別說給宏光技術了。外觀酷似宏光MINI EV的奇瑞QQ冰淇淋,情況也差不多。
反觀一些有技術積累的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就不說了,不可能推微型車。國內目前最好的電動車企業,就數比亞迪了,主推的是秦和漢。車企賣微型電動車,絕對不是為了那點積分,而是實實在在是技術不允許。價格更高,續航更遠的電動車,可以獲得更多的積分和利潤。
微型電動車受成本制約 安全難有保障
微型電動車由於面對的是低端的消費市場,所以必須要求價格低廉,而價格受成本控制,這就要求生產企業能減則減,只要是國家法律沒有強制要求的,就不安裝,比如早期的宏光MINI EV,全車沒有一個安全氣囊,開這樣的車上路,安全是難有保障的。
有人認為只要開得慢不疲勞駕駛就不會出事,這要建立在整條馬路上只有你這臺車的前提下。很多交通事故都是兩車事故,你不碰別人,別人會碰你,你的安全係數低,你就要吃虧。
汽車的安全係數,是受到成本制約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並非廠商黑心。而是這個價位的車,做得太過安全就要虧本,虧本的買賣誰做。作為安全形度考慮,小編個人不太建議購買這樣的汽車。
雖然從市場角度來看,微型電動汽車解決了部分消費者的出行需求,但從汽車市場的發展和老百姓安全出行來看,微型電動汽車的熱銷,多少有點開倒車的嫌疑,未來的出行,應該是智慧、安全、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