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智慧汽車,可能都被智慧手機的成功誤導了。
智慧汽車變革中,最大的歧路,就是因為智慧手機的出現,讓大量車企覺得,把車變成一個智慧手機,是使用者上手最快,也是最能實現高效互動的方式。於是,智慧汽車的功能瘋狂膨脹,但車主真正用到的功能卻很少。
喬布斯年輕時,在一次採訪中引用了一個著名的研究:脊椎動物中,人類移動的能效比是墊底的;但騎上腳踏車後,就以極其誇張的優勢拋離了原本第一名的禿鷲。他將個人電腦比作思想的腳踏車,讓人們可以透過優秀的工具進行自我表達與設計創造。
但問題在於,大部分新技術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極高的上手難度與上手時間成本。
蘋果的領先性,在於把人們掌控最新技術的方式,迴歸到了人類最天然且最熟悉的古老互動:觸控。本質上,你在手機上滑動,點按,與上萬年前的原始人在山洞裡畫壁畫的動作,沒有任何差異。一個是創造內容,一個是調動內容。
明白了智慧手機的互動邏輯,再看車這種四輪交通工具,也許,真正的智慧汽車,也應該回歸最原始的形態,像一匹馬。
馬有感知能力,有求生欲,可以自然躲避危險,這可能是最接近理想智慧駕駛的場景。
馬與主人之間有情感連線,懂主人的意圖,會主動適應主人,而不是像單純的機器那樣,機械執行命令,需要人去適應機器,這也是最接近理想人車互動場景的模型。
比馬的眼睛更敏銳,是智慧駕駛實現的第一步
當我們把技術相當複雜的智慧駕駛技術拆分為感知、決策、控制。而最高級別的智慧駕駛,就是人們希望智慧駕駛車能夠像一名老司機一樣,只要告訴目的地,車輛就能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乘客無需做出任何駕駛決策和指導。
但人們往往不會認為機器是和人類一樣的東西,那麼對於人們來說,智慧駕駛車恐怕就是一輛不需要車伕的高階馬車,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駕駛輔助車型,就是仍需要車伕把住韁繩的普通馬車。
舉個例子:
一輛馬車在路面上行駛,奔跑的馬會分辨路面和障礙,躲開障礙沿著路走,遇到阻攔自動停下,經過多次訓練熟悉路線的聰明馬無需車伕引導就能自己到達目的地,沒有那麼聰明的馬儘管需要車伕偶爾調整方向,也不至於自己撞牆搞個車毀人亡。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感知。畢竟如果感知環節出現問題,智慧駕駛的安全就無從保證。感知是個複合詞,包括“感”和“知”,也就是說,要實現感知,首先要發現目標,然後還要知道目標是什麼。
作為人類,我們的視覺範圍是180度,而馬的眼睛在頭兩側,具有單目成像兼雙目成像的特點。
所謂單目成像就是兩隻眼睛可以分開單獨工作,有各自不同的視野,同時分別處理兩個視野內的東西。每側的視覺範圍可以達到130-140度,而單目成像的視覺範圍總和可以達到260-280度。
雙目成像就是兩隻眼睛獲取的畫面相互重疊,形成一個單獨的三維畫面。為了讓這個三維畫面更加清晰準確,馬必須靈活的轉動脖子或者搖頭。雙目成像在正前方可以達到75-95度,再加上單目成像的輔助,視覺範圍可以達到345-355度。所以,當一匹馬在自由的情況下,盲區只有5-15度。
除了視野寬闊,馬的眼睛還能更好適應暗光環境,這也是一匹馬不會輕易撞到障礙物,能全天候全力奔跑的關鍵。
回到低級別智慧駕駛這件事上,則需要感測器提供類似於馬的感知系統,才能保證安全。
簡單來說,這需要實現三點:覆蓋夠廣,識別夠準,適應性強。
以與華為HI聯合開發的阿維塔11為例,在駕駛輔助部分,阿維塔11會全系搭載3顆鐳射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13顆攝像頭,其中鐳射雷達不僅可實現150米遠距探測,對3D環境探測精度更高、光線適應性更強;毫米波雷達則可實現210米的遠距探測,可最大化提升目標識別的準確度。
匹配高精地圖,阿維塔11就具備了360°全方位覆蓋的感知能力,不僅可以適應夜晚、弱光、逆光、隧道明暗交替等更多光線變化場景,還可以應對車道識別、紅綠燈變換、行人距離、靜態障礙物、低矮和較小物體等各類疑難場景進行靈敏辨識。
用大量的感測器作為車輛的“眼睛”,也同時意味著大量的環境資料需要被處理,阿維塔11結合了華為在智慧駕駛領域的系統能力和演算法,用400TOPS的算力,實現了高速公路的上下匝道與自動變道等高階輔助駕駛功能,有能力實現在城區複雜路況下的高階智慧駕駛。
別讓我適應車,讓車適應我
除了駕駛這件事,智慧汽車越來越多的功能,越來越複雜的操作,也容易讓人開始懷疑智慧汽車中“智慧”二字的意義。
一般情況,我們對於智慧手機的智慧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智慧手機越來越大的螢幕,越來越快的聯網速度,給我們了一個獲取越來越多內容的視窗。讓我們能時刻與世界連線。
但這個邏輯,在車上明顯不通。
雖然現在車都有一個大屏,也有很強的聯網能力,即便算上大城市擁堵的交通,我們與這塊兒螢幕相處的時間也不短。但實際我們能操作這塊兒螢幕的時間並不多,能沉浸在這塊兒螢幕上,獲取內容的必要性也並不大。
也就是說,智慧車機,最好不像手機,而像是一匹聰明的馬,能懂主人的意圖,會主動適應主人。
還是以阿維塔11為例,作為手機廠商的華為,對手機行業已經有絕對成熟的思考,也很清楚真正智慧的車機絕對不應該與手機相同。所以從合作一開始,阿維塔與華為就從底層技術平臺的構建開始,對接打通基礎硬體佈局,想要時間的,就是能夠對千人千面的使用者需求進行深度挖掘,滿足不同使用者在智慧化場景體驗上的差異化情感需求,結合大資料和演算法,讓阿維塔全系產品具備持續迭代的能力,讓使用者實現真正的智慧汽車需求。
阿維塔這個名字,其實也就是“化身”的意思,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品牌,想要成為“懂你的智慧化身”。
與其學智慧手機,不如找個跨界夥伴
其實從上述內容就能發現,阿維塔作為誕生於長安企業的一家新車企,在造車這件事情上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經驗,但作為誕生於智慧汽車革命浪潮中的新品牌,想要給使用者創造情感智慧的出行體驗,就必須與華為這樣的有成熟手機領域經驗,並在汽車領域有巨大投入的行業新玩家合作。
阿維塔做的,是聯合長安汽車、華為和寧德時代三家,打造全新一代智慧電動汽車技術平臺CHN,專為SEV設計,透過對底層架構的打通,提升車輛的智慧化,而不是像大部分車企,將車的機械與智慧的科技拼接。
創造新物種,確實比拼接零碎更難,但想要讓智慧汽車,比一匹馬更“聰明”,合作共創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