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一天,浙江寧波市鎮海縣霞浦鎮霞南村,一顆老樹下,一位叫張爵謙的老人坐在那裡。老人已入耄耋之年,身體顫顫巍巍,但眼神十分堅定,煥發著光彩。到晌午時分,老人的三兒子叫老人回家吃飯。老人突然開口說道:“你去把政府的人叫來,今天把老二的墳挖開。”
三兒子雖然不理解父親的決定,但還是跑到當地的政府,請來兩位工作人員,並順道叫來幾位同村的青年,拿著鋤頭、鐵鍬,準備一會兒挖墳使用。待人到齊後,老人把他們領到一處墓地前,墓碑上刻著“泉張公墓”幾個大字。老人在墳前拜了三拜,開口說道:“就是這裡了,動手開挖哩。”
不多時,墓地被開啟,老人俯下身去,從裡面取出了一個沾滿塵土的箱子,他把箱子交代領頭的工作人員手上,用沙啞的聲音說道:“這是我兒子張人亞交給黨的東西,24年了,一個都沒少,現在交給你們哩。”
領頭的人用疑惑的眼神看著老人,緩緩打開了那個箱子,發現裡面整整齊齊地放著幾本書籍,他開啟其中一本,頓時倒吸一口涼氣,驚呼道:“這,這是二大的黨章!”他又翻開另外一本,聲音變得顫抖起來:“還,還有當年的《共產黨宣言!》”
眾人還未來得及反應,領頭人的又接著說道:“快,快上報中央!”
在去往縣政府的路上,張爵謙老人開口,緩緩道出了當年的經歷。
兒子少小離鄉,回家委以重託
故事還要從1898年說起。這一年,張爵謙迎來了自己第二個兒子,雖然不是初為人父,但張爵謙看著眼前這個小人兒,心情還是顯得非常激動。他給兒子起名靜泉(張人亞是他參加革命後自己改的名字),希望兒子有一天能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張家世代務農,生活過得並不富裕,家裡的幾畝薄田,只夠一家人勉強餬口。好在張爵謙有一門廚師的收益,遇上村裡人婚喪嫁娶,他就到別人家幫忙炒菜,不僅能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還能給家裡改善生活。
張爵謙吃盡了勞苦大眾的苦,不想再讓兒子步他的後塵,因此對於兒子讀書有著強烈的執念。湊巧的是,張爵謙的侄兒張範在外面的學堂讀書,一眼看出年幼的張人亞是個讀書的好苗子,這更加堅定了他培養張人亞讀書的決心。
待張人亞年長一些,張爵謙把他送到鎮海的學堂裡讀書。張人亞也不負父親的期望,學習非常刻苦,小學畢業後又進入中學讀書。但到1913年,15歲的張人亞說什麼也不願再讀書,他不願父親受累,在親友的介紹下,輟學到上海當學徒。
幾年之後,在父親的安排下,張人亞娶了同村的顧玉娥。但好景不長,顧玉娥突染重疾,不久後離開了人世。張人亞悲痛欲絕,回到了上海,十年間再未返鄉。
1927年年末的一個午後,張爵謙正在牛棚給牛喂草,院子的大門突然被推開,把張爵謙嚇了一跳。張爵謙抬頭一看,竟然是兒子張人亞回來了。
正當張爵謙為父子久別重逢而歡喜的時候,張人亞卻顯得神神秘秘的,他從懷中取出一個包裹,交到父親手上,囑咐父親一定要收好,不能對任何人說起,就連弟弟也不能說。
張爵謙雖然是個敦厚老實的農村漢子,但對外面的局勢也有所聽聞,他問兒子:“這是會掉腦袋的東西不?”
張人亞沒有隱瞞父親,對父親說:“阿爸,我現在是共產黨,這些東西是黨的東西,比我的生命還重要,你一定要保管好它,如果我回不來了,有一天你遇到共產黨,確認好身份,就把它交到共產黨的手上!”
說完,張人亞就告別了父親,急匆匆離開了家。未曾想,這一走就是永別。
為兒守墳24年,建國後上交
張爵謙雖然不知道包裹裡是什麼東西,但既然兒子說,裡面的東西比他的生命還重要,那必然是重要的。可是怎麼保護好這些東西呢?張爵謙犯了難。
張家已經分家,張爵謙平時和三兒子住在一起。張人亞臨走前交代,一定要保守秘密,連弟弟也不能說。張爵謙若把這些東西放在老宅,時間久了,東西藏得再隱蔽也可能露出馬腳,他思慮再三,做出一個決定。
在那幾天,張爵謙經常跑到相鄰的人家抱怨,說張人亞那個不孝子,十多年不回家,不知道做些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如今杳無音訊,恐怕是死了。他白髮人送黑髮人,雖然沒找到兒子的屍首,但也要給他立一座墳地,對祖宗先輩也算是一個交代。
於是,張爵謙和三兒子在村東面的山崗上,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合修了一座墓穴,在上面立上“泉張公墓”的墓碑。趁三兒子不注意,他將張人亞留下的包裹用油紙精心包好,放在一個箱子裡,秘密藏進空棺。
做好這一切後,張爵謙以給兒子守墓為名,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山上,不論春夏秋冬,風吹日曬,始終不願下山。三兒子體恤父親,不願讓父親受累,而且以父親給兒子守墓不合規矩為名,請求父親下山。張爵謙非但不領他的情,還把他訓了一頓,三兒子就不好再多說什麼了。
整整24年,張爵謙守在山上,等待著兒子的歸來。但一天又一天過去,始終不見兒子歸家的身影。直到1950年,已經年過八旬的張爵謙,聽說全國解放,來到兒子曾經工作過的上海,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登了尋人啟事,尋找兒子,但一直沒有訊息。
1951年,張爵謙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恐怕再難見兒子一面,於是找到鎮海縣政府工作人員,合力將兒子的墳墓挖開。也在此時,張爵謙才知道他保管的這些檔案,竟然包括中國共產黨二大黨章和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一共21件國家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和9件三級文物,彌足珍貴。文物被挖出後,直接驚動了黨中央!
1956年,張爵謙因病離世。令人惋惜的是,老人為兒子保守了半輩子秘密,臨終前都沒有見到兒子最後一面,不知道兒子是死是活。
一轉眼時間來到2005年,一直在尋找張人亞下落的親屬們偶然查到一份1933年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上面有一篇鄧穎超撰寫的題為《追悼張人亞同志》的文章,親屬們才知道張人亞早已不在人世。
張人亞是如何犧牲的?以下為大家還原他離家後的軌跡。
黨章守護人,因公殉職
15歲那年,張人亞輟學來到上海,在上海法租界一家銀樓當學徒工。在上海,他目睹中外勢力勾結,欺壓百姓,對革命產生了嚮往,透過一些進步書刊接觸共產主義思想。
1921年,黨組織注意到這個在工人運動中表現積極的青年,吸收他加入共青團,不久後又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此,張人亞成為上海最早的幾名工人黨員之一。
1922年,為了反抗資本家的壓迫,張人亞領導上海兩千多名金銀業工人舉行罷工。罷工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張人亞也因此丟掉了工作。鑑於張人亞的突出表現,黨組織安排他遠赴蘇聯學習,後“五卅慘案”爆發,形勢劇變,組織需要幹部,張人亞又緊急回國,擔任上海浦部委組織部書記兼宣傳部主任,在宣傳戰線上領導工作。
1927年初,張人亞參與籌辦《平民日報》,大力支援上海大罷工和武裝起義,響應北伐戰爭,在輿論宣傳上起到不小的作用。然而同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和進步群眾,白色恐怖籠罩整個上海。
作為上海宣傳組織的負責人,張人亞不忍將二大決議案、《共產黨宣言》等珍貴資料焚燬,於是冒險回到家鄉寧波,委託父親代為隱藏,於是有了前文的那一幕。
離開家鄉後,張人亞輾轉各地領導革命工作,先後在安徽、江南擔任重要職務。1931年11月,張人亞前往中央蘇區,擔任蘇維埃出版局局長、印刷局局長兼總髮行部部長,繼續在宣傳崗位上發光發熱。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長期在危險的環境下工作,張人亞積勞成疾。1932年12月。隆冬時節,張人亞赴閩西檢查工作,途中翻越大山時不幸病倒,搶救無效身亡,年僅34歲。
噩耗傳來,周恩來夫人鄧穎超同志在《紅色中華報》上發表悼文,其中寫道:我們失去了一位最英勇堅決的革命戰士。
正是這篇文章,穿越七十多年,最終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
張人亞父子,為保護珍貴歷史資料做出傑出貢獻,體現了那一代中國人的質樸和堅持,他們作為“黨章守護者”,永遠留在黨的歷史中,被後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