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劇宣傳期公佈了一眾演員名單。有意思的是,不但“領銜主演”分列出三行三人,劇組還發明出“特別出演”“特邀主演”“聯合主演”“特別主演”“特邀出演”“友情出演”等花式名稱。而每個名頭下的一串名字還要強調“按姓氏字母排序”。放眼望去,“全是主演”的陣仗讓網友哭笑不得——影視圈“爭番位”歪風竟然如此令人瞠目。
番位,指的是演員的排名先後。我們常說,排名不分先後——每一位演員都應擁有姓名不假,但這“姓名”應該刻在表演裡、貫穿作品中,而不是停留在宣傳期的花式名單裡。當然,排名也分先後——凡作品必有主配角之分,必有戲份多少。“全是主演”不僅削弱了“主演”一詞在觀眾心中的分量,也否定了“配角”之於作品的重要意義。
翻看近期熱播劇,這種荒唐的“批發主演名單”絕不是孤例。為平衡番位之爭,各個影視劇組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劇“領銜”分出男女;有的透過宣傳海報上名字的高低、字號大小來展現微妙區別;還有的乾脆在姓氏筆畫排序基礎上,又玩出按年齡排序、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按角色名排序的花樣……劇組越是“用心良苦”,以期“一碗水端平”,最終呈現的局面越是離譜可笑、漏洞百出,被網友調侃為“番位的108種寫法”。
番位之爭中,有資源較量下的暗流洶湧,然而演變成網路輿論的烏煙瘴氣,與不良飯圈文化有直接關係。在飯圈“打榜”慣性思維下,影視作品演員表也成了他們為自家偶像“競標”的角鬥場。明知自家偶像演技青澀尚需磨練,卻一味拔苗助長,越俎代庖替偶像發聲“非領銜不做”“非一號不演”。對於作品的宣傳物料,更是拿著“顯微鏡”計較名字先後、字號大小、人像前後高低。且不說,這種為偶像爭取“虛名”的方式於其成長髮展無益,單就幾方粉絲掀起的番位罵戰一浪高過一浪,就侵佔了公共輿論空間、干擾了影視創作生態。
而某些經紀團隊、營銷號深諳不良飯圈這種護短貪名的心理,動輒發起排名、榜單投票,高密度播報所謂“番位”變化的動態,屢屢挑起飯圈罵戰。他們將“引戰”視為網際網路輿論空間的流量和變現密碼。對內,粉絲聞風而動,收割聲援、維護偶像的流量;對外,引發大眾不滿,收割嘲諷、批評飯圈的流量。如此“雙向收割”的神操作之下,演員成為這些團隊、營銷號製造事端的“工具人”,至於其演技如何、作品如何的理性探討,早已淹沒在無聊無意義的“爭番位”口水戰之中。
深入考察這部鬧出“全是主演”笑話的作品,其質量並非敷衍的“流水線”產品。而不管是真正“領銜”的青年主演,還是為之配戲的所謂“聯合主演”“特別主演”,絕大多數都為角色塑造付出了巨大心血努力,此前也都有代表作受到一批觀眾的認可喜愛。所謂“全是主演”的權衡行為,純粹是“多此一舉”,給觀眾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其有悖常理的做法,不僅於作品宣傳全無益處、於演員名聲全無益處,反而是對每一位認真打磨作品的影視主創最大的不尊重。
可以說,默許粉絲、營銷號的番位紛爭,甚至親自下場炮製話題,本質上是作品內容品質的不自信,希望依靠演員背後的龐大粉絲群為影視劇提供天然收視票房基礎。於是就有了片方以許諾“領銜”的方式吸引演員先期加盟,分別簽署“男一號”合約。在作品上映播出之時卻模糊番位,令幾位男演員在各種字幕、海報中“輪流主演”。這樣的做法不僅傷害自身的商業信譽,更牽連演員被迫捲入番位之爭,留下一地雞毛。
為此,我們呼籲各方及時踩下花式“爭番位”的剎車,還演員乃至所有影視主創一個純粹、清朗的創作空間,讓真正的好作品、好表演能夠越過排名的迷障,抵達觀眾心靈深處。 (黃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