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被鼓吹者描述為一種虛實相融的網際網路應用和社會形態,但其絕對本質就是虛擬世界。
元宇宙看起來是虛擬與現實的全面交織,但由於主要特徵之一為沉浸式體驗,這就決定了元宇宙越是融入了更多現實因素,則其虛擬性就越徹底,就像正數與負數相乘,正數越大,其乘積的負數值就越大一樣。
元宇宙的三維物理空間等於零,卻將人類搞得五迷三道,使人類在虛幻的光怪陸離中不斷麻醉自己,根本原因就在於虛擬資訊在作怪。
資訊原本是本真而純自然的,但文明時代卻使資訊進行了人為的分化,將許多資訊進行了程式碼化處理,這就使得資訊分化出一種屬於人工領域的失真資訊。
失真資訊即資訊的程式碼符號,文明時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失真資訊是文字,文字因其濃縮了大量的精神文化意義,而遠離了資訊的本真性,文明程度越高,資訊的失真性越強。
資訊時代以降,資訊科技上的全部資訊都是虛擬的失真資訊。失真資訊被廣泛用於計算機、人工智慧、通訊等領域,並被進一步分化成了模擬資訊、數字資訊,此領域的資訊具有明顯的硬性規定意義,已基本失去了被指代資訊的本真性,只能用於IT及通訊的數字計算、網路互聯、程式碼式資訊儲存及傳遞、智慧模擬等虛擬領域。資訊時代的資訊虛擬性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①資訊科技的資訊都是程式碼,而資訊程式碼永遠都是程式碼,無論這種程式碼多麼逼真,也非資訊的本真;
②計算機數字技術所採用的能量流(工作電壓)為3V-18V之間,這將使所有被處理的資訊強行統一歸併,而現實世界的資訊能量流是千差萬別的,而生命世界的資訊能量流僅僅在0.1V之下,計算機技術將使資訊嚴重失真。
資訊時代的資訊都是虛擬的失真的。在資訊時代中,真實資訊不能以本來的面目示人,而是人類出於自身便利,將現實資訊硬性進行指代,並用程式碼(主要是二進位制)的方式劃分為數字資訊和模擬資訊。
表面上看,經過數字技術或模擬處理的資訊影象更加清晰,但這些資訊卻只能屬於資訊科技處理的資訊,而與真實資訊完全沒有現實關聯,其實都是虛擬資訊,完全沒有任何真實性。
虛擬的失真資訊也可在生物學、醫學等涉及生命的領域中用於模擬研究,卻無法實現與生命體進行真正意義上貫通和互動的,更不可能實現意識上傳或進行所謂的強人工智慧研製,這對人類企圖追求永生的終極目的而言,反而起到相反的負面作用。
元宇宙是虛擬資訊的進一步深化,它使人類思維越來越表象化,極大妨礙了人類對現實宇宙的認知發展。不僅如此,元宇宙還透過AI使人類的存在意義虛擬化,這其實是開啟了人類的滅亡之路。
元宇宙發源於資訊科學,本應是現代科學的一種次生品,但現在卻越來越多地被人為地操作成現代科學的主流,特別是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更名Meta後,元宇宙這個次生品已經淪為資訊科學的負面產品。元宇宙的暗流潮湧,大有席捲現代科學的勢頭。
元宇宙可能會帶來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是資本尋找出口和人類渴望新體驗的需要,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東西而任由其給人類帶來重大危機,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人類在現實世界中本來是一片光明,但現在卻不得不使人類做兩種截然相反的選擇——成就開發宇宙新文明,或者在元宇宙中不斷走向虛擬世界......。如果我們真的不幸選擇了後者,那就意味我們只能在低階的舊文明中走向消極的輪迴,就像吸食了大麻只能沉醉於其中而無法自拔。這是災難,而不是未來。
資訊科技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如果長期執迷於虛擬資訊,則必然會使人類偏離現實世界,給人類帶來難以挽回巨大負面影響。而現在由於元宇宙的出現,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精力來面對這一嚴峻的問題——當資訊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類就必須超越資訊科技,重新迴歸本真世界,使人類直接面對本真資訊。
基於這些現實情況,我們拓展了資訊這一概念的內涵,提出了真實資訊觀,進一步充實了資訊理論的內容,有助於人類更全面認識資訊的實質,避免虛擬資訊觀對人類的負面作用。
我們還提出了概念意義上的“本真資訊處理機”以及相應的研製規劃。透過本真資訊處理機,新文明將使被資訊科技虛擬化的“世界”全部迴歸資訊本真,並由此實現與生命主體進行真正意義的互動。
宇宙新文明雖然基於“虛擬資訊”,但卻是要最終超越“虛擬資訊”並使資訊世界迴歸本真的。唯如此,我們才能重返正軌走向宇宙新文明,並最終完成人類終極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