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群
如今,“排隊看展”“雲看展”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文化生活的新標配,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博物館中的展覽也早已不再是“玻璃展櫃”加“文字簡介”這樣的簡單模樣。“十三五”期間,我國如期實現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增長至12億人次。
博物館高速發展的數字背後是人們對於文博的強勁需求,如何回應這種不斷高漲的需求,如何講好文物的故事,讓歷史文化感染更多人,是博物館不斷探索的時代命題。
當下,疫情加速催生了博物館的線上服務,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國各地的不少博物館、美術館等都推出了備受好評的展覽。數字化的轉型或許是資訊時代博物館發展的必經之路,博物館不再侷限於“館”的地理限制,文物也超越了傳統理解中“物”的概念,在數字化的加持下,“看展”完全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體驗。
故宮博物院一直走在數字化建設的前列,“數字故宮”小程式整合了故宮線上數字服務,使用者可以一站式獲取海量的故宮數字資源。故宮銀杏慢直播、瑞雪直播,以及各類特展都吸引了不少網友參與打卡。12月18號,又有一個不可錯過的展覽面向公眾開放:“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
“紋”便是“紋樣”,在故宮裡無論是古建築的屋簷、牆面、門窗上,還是展廳中的陶瓷、傢俱、織繡上,隨處可見華美精巧的紋樣圖案。星辰祥雲、龍鳳瑞獸、瓜果蔬木,這些紋樣是生活場景的裝飾,更匯聚了古代藝術與工藝的精華,承載著中華審美與中華文明的精神核心。
這個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基於故宮的文物數字資源庫,創新地提供了一種科技加持下的沉浸式體驗。
在展覽上,“倦勤齋”實現了首次線下數字化復原。倦勤齋位於故宮寧壽宮花園最北端,是乾隆皇帝為自己歸政後專門修建的居所。它的裝修精湛,鋪繪的通景畫以江南為藍本,堪稱古代室內裝飾的巔峰之作。展覽透過數字復原展示和數字動效創作,為我們做出場景的還原,觀眾可以超近距離感受乾隆的“江南夢”,透過AR近看百年戲臺。而且,在QQ音樂全景聲技術支援下,各類樂器的旋律及音效實現360°的空間漫遊效果,結合視覺效果,觀眾可以擁有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故宮最大裸眼3D文物在深圳首展。它高5.3米,22倍高畫質放大文物,是數字故宮珍貴成果呈現,觀眾們可以觀察到實物展也無法感受到的細節。
對於紋樣的數字化展示,不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而且以紋樣為線索,展覽將紫禁城中數百件珍貴文物串聯,脈絡中呈現出古代匠人豐富的創造力和無限巧思。這背後藉助了騰訊優圖實驗室圖搜解決方案,透過演算法識別,幾毫秒就可以對一張圖片的紋樣,實現識別和歸類。
在展覽的另一個板塊“錦繡世界”中,觀眾們同樣可以感受科技演算法帶來的觀展新體驗。當我們觸控LED螢幕上的文物,空間的多面屏會出現對應文物紋樣重組過的精美動態紋樣。這藉助了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自研的演算法,學習萬花筒的折射原理,將紋樣鑲嵌進幾何圖形,呈現出與萬花筒一樣的動態效果,展現“紋樣”變幻的魅力。
在技術的加持下,文物活了起來,二者的有機融合讓歷史不再是塵封的、高高在上的模樣,文明的體驗也變得更加輕鬆而沉浸。
今年5月,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釋出了《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強化科技支撐,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逐步實現智慧服務、智慧保護、智慧管理。《“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同樣指出,“推動博物館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提供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畫質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這一次故宮攜手騰訊的數字體驗展,把故宮多年採集的數字文物資源,透過科技實現了充分利用和盤活,帶給人們煥然一新的“紋”物感受,為博物館展覽帶來新的體驗空間。
博物館的展覽不僅是美學維度的,它更是人們與歷史文化對話的視窗;博物館中也不僅只展出歷史與過去,它更關乎著現在與未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將會激發這些古老物件嶄新的生命力,也讓文物刺激著更多的年輕人的感官,讓他們在沉浸體驗中走進歷史,也走進文化本身。
文字/欄目主持人:張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