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見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吐槽,一位老玩家這樣訴苦:我從2006年就開始接觸古錢幣,買泉譜,看雜誌,跑遍半個中國的古玩市場。收集了近百枚清代錢幣,上千枚漢唐宋錢幣,精品小版數不勝數。
去年趁著行情好的時候,開始變現。但怎麼說呢,小品種的變現總感覺差了那麼一點意思,比如咸豐寶浙當十賣了280元,是以前80元收過來的,30枚會昌開元通走賣了600多元,是以前200多元收過來的,還有上百枚北宋精品小版賣掉,算下來也賺了萬把塊錢了。
不是挺好的嗎?可讓他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是,他15年的努力,甚至沒有別人2年賺得零頭多。
他說他看到一位泉友,兩年前剛入行,打了一段時間基礎,基本是個半吊子,就開啟了“狂暴”模式:入場、砸錢、掃貨!沒了......
一進場那位土豪泉友就找了幾個代理人,在各大平臺幫他掃貨。明錢火了,買!咸豐大錢火了,買!五代十國火了,買!銀元火了,還愣著幹什麼,趕緊囤貨呀!
市場上的大量裸幣被收集起來,入了盒子提高身價,那些本就高分的盒子也買了很多。然後去年到今年初,這一批錢幣讓他的身家至少翻了五、六倍,輕輕鬆鬆就是幾套房子。
老玩家感嘆:“反觀自己,辛辛苦苦找渠道,入盒子,還得學習網上如何吸引流量,時間成本就很高,怎麼人家就能賺那麼多呢?”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只看到了別人“吃到肉”的結局,怎麼不看那些連“湯”都沒喝到的泉友們呢?比如現在行情冷清,啃著饅頭望著上百萬的囤貨發愁的職業泉商,都數不勝數,那又怎麼說呢?
不過說實話,這個行業,包括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公平可言的。那位土豪泉友不管是眼光高明,提前看到了行情爆發的預期,還是瞎蒙亂猜,純靠砸錢去賭一把,確實讓他趕上了,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
普通玩家根本沒有那個資本,只能靠小品種一步步的積累,但如果心理預期放得太高,最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那種失落感是極強的。
網上有一句很殘酷也很現實的話:如果努力就能賺錢,那世界首富應該是頭驢。
想做一個“乾淨”的玩家,那麼就別想著賺錢的事情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通讀歷史瞭解祖國的文化傳承,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但問題是,儘管很多玩家都說自己不為賺錢,但心裡面還是期望能在把玩的同時賺到錢的,兩全其美不是更好嗎?
矛盾點就在這裡,潛心研究錢幣文化,和在市場實戰做生意,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一個人不可能在市場“獨善其身”,想賺藏品的錢,只有一點:低買高賣。
收藏品的溢價,除了整體大盤的行情外,更重要的是個人對眼力、渠道的把握和理解。
尤其是古錢幣,它不像銀元那樣有標準市場價,和評級分數的大體價格範圍,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喜好群體。說白了,就是能撿漏。
比如我曾見到一枚咸豐寶福一百,出現在不同的平臺(經常逛不同平臺能發現同樣的錢幣),最開始是某微拍,拍出了2.7萬,然後是某網拍專場,接近4萬,然後我竟發現它出現在嘉德錢幣專場中,接近6萬元成交。
掌握不同渠道,就意味著進入了不同的圈子,所面對的買家群體也完全不同。就像大排檔和五星級飯店一樣,菜品完全一樣,價格卻是天壤之別。
那些大泉商和主播,所賺的溢價也是“品牌效應”,等於是簡化版的拍賣行。他們能利用網路大流量的優勢,快速吸粉,當擁有了一批忠實粉絲後,這些粉絲就會優先購買大商家的錢幣,哪怕貴一點也無所謂,買的就是那個“放心”。
而小玩家想在短期內賺到錢,就必須擁有極強的能力,這不是靠“努力”兩個字就能辦到的。有人在某魚都能撿漏好品永通萬國大樣,幾千元買的2萬元賣,有人在地攤上都能找到大開門的崇寧重寶背上大仰月,幾百元買的5000元賣,甚至有人在鄉鎮鏟地皮,依然能找到道光母錢。
這話說得容易,你敢去嘗試嗎?面對彷彿無窮無盡的假貨,沒幾個人敢真的去實戰。而且不光是買賣那麼簡單,在外做生意還得拉下臉皮擁有“打壓貶低”的“奸商”本色,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又有幾個人有這樣的反應能力。
經常能碰到一種泉友,撒潑打滾地喊道:“我的錢幣被別人撿漏了,那人就是個騙子,故意說不值錢,原來是想騙我的錢幣。”這心態弱得像個小孩,古玩這行就是這樣啊,自己不懂行情能怪別人嗎?
我也被別人撿漏過弘光通寶背貳,當時1400元賣給一位“裝傻”的演技派老藏家,現在能值2萬以上,但我沒後悔,能力不行只能認栽。
這一行光靠努力是沒用的,羨慕別人也是沒用的。要麼有財力有人脈,要麼有眼力有魄力,要麼就像開頭那位老玩家一樣,老老實實搞基礎收藏,有收穫就要滿足,別“攀比”,因為只能給自己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