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個比較火的實驗,“當博主的穿搭迴歸生活”。
參賽選手有:適合約會的韓範輕熟風、適合蹦迪的甜酷辣妹風、適合看展的莫蘭迪文藝風、和凡人劃清界限的名媛千金風...
沒看過影片也沒關係,你在現實中也應該見過上述風格無BGM、無濾鏡、無角度、無拉腿,褪去氛圍後的真實樣子。
時裝秀、大牌服裝也不例外:
Jennie同款毛衣+短褲黑襪,出現在名媛的生活場景時,人車合一非常貴氣,當迴歸生活場景,騎上電瓶車好像名媛欠款跑路,上街邊買個烤腸像躲債的名媛實在餓急眼了。
前一陣子大火的貝雷帽,拍照拽又颯、現實頭身比惡化
Blumarine推出Hello Kitty系列,不敢去想它在現實中的樣子
這類影片最大的槽點在於,我們買的衣服、飾品、包包很美,日常生活場景卻不夠美。
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不僅是長相、身高、膚色、氣質、體態、髮型;更重要的是生活場景賦予的整體氛圍:
照片裡的場景,是專門約會的下午茶咖啡廳、私人度假小山莊、波光粼粼的海邊、低調奢華的藝術長廊...
淘寶賣家秀
現實裡的場景,是趕地鐵的十分鐘共享單車、地鐵口熱乎乎的烤地瓜、提供開水泡麵的便利店、格子間與出租房...
講真,大多數人每天的生活,不是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
大家多多少少也踩過這種坑吧?
幾乎每個人都買過:與生活場景極為不符的服飾、需要束腰和高跟鞋才能看的服飾、需要全套精美妝容才能駕馭的服飾...
更心疼的是斥巨資買回來的衣服,只有極少場合能派上用場,然後就是套上防塵罩供在衣櫃裡,壓不得折不得、洗衣機裡甩不得,終於能拿出來穿了,卻隱隱聞到一股黴味...
前兩年,人們對“要麼美要麼死”、“自己值得最好的”等精緻主義小資情調十分追捧;
而近期,例如“都市土狗”這種反時尚力量異軍突起,一把撕下消費主義給女性畫的麵皮。
氧叔認為這個趨勢挺好的。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日常生活也格外重視審美的愉悅,拍照構圖十分鐘修圖半個小時;不加濾鏡的風景照不能發朋友圈...
但是,當日常生活過度審美化,人們也逐漸被時尚綁架。
衣食住行用中,衣排在了首位,服飾領域的變化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一個最好的體現。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當代社會人們是如何被華而不實的審美綁架的?
01
日常生活過度審美化,會導致買櫝還珠
什麼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根據美的標準,對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造。
大到各種生活場景,光鮮與時尚的現代都市,商業廣場、街景花園、步行街、咖啡廳,美到每一扇門每一個欄杆;
小到個人生活,全身裝飾到美瞳盒、口紅包...
美瞳cosplay口紅、口紅cosplay包
很多人覺得,那不是挺正常挺美好的嗎?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了,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一些?
但人們忽略的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悄悄給審美撕開一道縫隙。
在消費社會之前,美是貴族的專利,追求美是貴族才有的趣味。擁有美人,也基本是皇室、王侯將相、文人富人的特權。
那時,只有皇帝才能選妃
貴族的日常起居、連上廁所都非常有儀式感,吃穿用度樣樣精美如藝術品。
之前的審美活動被侷限在特定領域、特定場合。
一方面是被貴族壟斷,聽音樂要去歌劇院,沒有錢去不起歌劇院。
另一方面,審美這件事也確實有壁,“紅樓夢裡的焦大不可能愛上林妹妹”。
當今時代,消費社會,才逐漸出現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現象,審美活動走向平民大眾、走向日常生活。網易雲裡的流行音樂比音樂廳更火、足不出戶就能欣賞世界名畫、任何人都能在豆瓣裡發表對一部電影的想法...
但矛盾在於,上層社會仍掌握定義美的話語權,就像潘通色官方指南、2022春夏潮流風尚...
這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撕開的縫隙:消費主義打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幌子,向原本沒有太強消費力的群體,撕開了一條販賣擁有上流階級生活的幻想通道。
從此美這件事,就從原來的無功利開始摻雜功利。
選衣服不是在選擇衣服本身,而是在用這件衣服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實際上是什麼不重要,能讓我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最重要;
看什麼展不重要,髮圈讓別人知道我看得懂藝術才重要;
以前平民百姓無法親眼見證貴族的生活,現在以網際網路為審美媒介,網上充斥著琳琅滿目的精美生活,不同的審美判斷、審美取向,變成了某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我本可以忍受貧窮,如果我不曾見過富貴”
當美變成了某種社會符號,開始有了階級區分的功能,在這個縫隙裡,最難受的當屬中產階級,要努力向有錢有閒的上層階級生活方式靠攏。
審美取向影響消費行為,比如奢飾品又出了什麼匪夷所思的醜東西,但既然上層階級說它流行、規定這是美,那就閉著眼睛買吧。
消費力強=審美水平好,“美”沒有天然的高低之分,只有天然的階級之分。
美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開始為經濟服務。
美直接與銷量捆綁,廣告裡什麼都是美的,起床是美的、家庭主婦美美的做飯、孕婦備孕期是美的...
服飾審美也滲透著符號性,商家千方百計渲染這件衣服的美,通常會迅速拉動消費。
其實氧叔認為,人們帶著功利之心去追求美,追求美象徵的符號,本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彰顯自己社會屬性的自由。
但大家也能深刻體會到,過度追求時尚潮流、過度使用某些美的元素來體現自己,確實會給生活帶來困擾,比如一些“次拋衣服”,發一次圈就失去了它華麗的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日常生活與審美化這兩件事?
02
反時尚——深層日常生活審美化
相比於追求表層的審美化——對外在世界的美化與裝飾,我們更應該追求深層的審美化——讓美來體現心靈與意識。
從追求精緻時尚的都市女郎,到不折騰自己的反時尚都市土狗,就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由淺層轉向深層的表現。
仍以選衣服舉例,人應該控制衣物,而不是被其束縛,衣服的美不在於流行,而在於穿戴的人,是否合適、得體、舒服。
相比於彰顯自己經濟地位社會身份,更應該讓服飾能表現出你的性格、道德觀念、文化修養、價值取向等綜合內容。
一個人形成了穩定的個性特點,如直爽、沉穩、幹練、潑辣、活潑、內向、粗放等特性,這都是高階神情在人行動上的表現,這些表現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
服飾色彩的選擇與搭配,款式與飾物的選擇等,應與人的氣質相吻合,這樣才能充分體現人的情感。
如果一個人穿戴的貴>氣質的貴,現實中看起來與其說派頭十足,倒不如說是揮霍無度。
一是體現精氣神,二是與外貌體型相宜,如矮一點的人忌穿得臃腫、身材高挑的人用服飾加持比例等。
人自出生以來就有差別,面容、膚色及體形都不盡相同,而服飾也有面料、款式、顏色、做工之分,人體是服裝美的根本。
叔希望大家追求美的同時,儘量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水平,在審美功能和實際功能之間權衡後,做出選擇。
太刻意反而會弄巧成拙,在別人眼裡又假又抓馬,自己活得還那麼累。
追逐更高階層的美,永遠不如做點實際的事,讓自己成為那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