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屋頂張望,蔚藍色的天空和綠樹灰瓦交相輝映。 |
村中古宅連棟,粉牆斑駁。 |
屋簷一個連著一個,瓦片一塊疊著一塊,讓古民居充滿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
古村一派“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
古村與碧水相依,古屋與茂林並存。 |
大山深處,群山之中,藏著一個名叫石樓的古村落。
驅車前往梅縣區雁洋鎮石樓村,山路十八彎。村內深巷老宅,炊煙裊裊,溪水潺潺,兩岸綠樹成陰,古樸的氣息隨處散發。
深藏於青山綠水間的石樓村,其魅力來自20多座依山而建的古民居。經歷了400多年風雨,石樓村以儲存完好的古村落建築被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眼前的遵訓樓,距今有250多年的歷史,佔地500多平方米,20個廳、34間房。據介紹,清代舉人鍾汝和、秀才鍾雨苗、鍾雨芹、鍾谷詒出生此屋。
還有一座好成廬,共有五廳堂、十二間屋。這座古屋既有樓屋,又有平房,所以稱廬。廬由一子一女建成,因而取名好成廬,門聯日:好景春恆在,成廬日增輝。
遊走其間,崇善樓、仰成樓、光裕樓、朝議第等古宅連棟,粉牆斑駁。
該村村黨支部書記鍾世勇介紹,石樓村擁有傳統客家民居20多座,多建在山腳地帶,依山而建,建築形制以“走馬樓”“槓屋”為主。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建築,多建於清朝中、晚期。這些建造精美的客家大屋,大部分是在南洋等地謀生的華僑所建。
石樓村村的歷史,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拼搏的歷史。
筆者瞭解到,石樓村世代農耕。為謀生,石樓村村民選擇背井離鄉,從鬆口火船碼頭坐船輾轉汕頭,下南洋,闖世界。
“石樓村山多地少,村民以農耕為生,生活艱苦異常,過去不少人紛紛出門到南洋謀生。”鍾世勇說,據1996年的統計,石樓村走出了1900多名華僑,主要分佈在印尼、澳洲和香港等地,以旅居印尼的華僑居多。
思古創新業,鄉情依舊酣。
該村華僑創新謀發展還不忘家鄉情,始終心繫父老鄉親的生活情況,幾十年來不斷資助村中的基礎設施建設。1980年起,在該村印尼華僑鍾奇可等帶領下,華僑紛紛出資建設家鄉,如1980年修建崇正學校,1983年起開始興修水泥村道和橋樑,1986年集資使全村500多戶用上電和自來水,1992年村道鋪上了水泥路……
石樓古村,人才輩出。石樓村居住有鍾、黃、楊、朱、葉、許六姓,小小村莊走出多名博士,還有多位專家、學者、教授等優秀人物不勝列舉,如文學博士鍾魯齋、醫學博士鍾惠瀾等等。
古村與碧水相依,古屋與茂林並存。青山、綠水、古橋、古樹、古民居集合成美麗山村的山水畫卷,一派“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象。
文/汪思婷 林雪媚
圖/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