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讀“快遞不上門”與菜鳥網路(阿里巴巴旗下)的因果關係。
阿里菜鳥是否造成快遞不上門?本質是收割高利潤後,快遞服務變差
菜鳥驛站加盟抽取利潤,也是讓快遞的品質服務難以維持,最終逼迫快遞公司不上門的主要原因嗎。
客觀來說,快遞公司無力上門因為價格戰,受益者卻是阿里巴巴以及菜鳥網路。在快遞公司的價格戰中,阿里巴巴、菜鳥網路卻坐收漁利,既讓電商降低了成本,又從快遞行業抽傭。
另外一方面,菜鳥驛站的包裹存放並非面向使用者需求,但它加劇快遞公司的競爭、也讓服務質量降低。
從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的角度,即便解決快遞暫存的問題,菜鳥驛站這種方式也並非最終的解決方案。如果有了菜鳥驛站這種模式,無異於又建了一個“加盟式”的郵政體系。
在菜鳥驛站的商業模式中,驛站的加盟只是抽取快遞行業的一個抓手,因此以降低成本的名義,讓“快遞上門”的行規得到了改變。
快遞公司無力將快遞送上門,原因也是因為快遞公司之間為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導致利潤微薄,以及末端快遞員人數減少等因素。
造成快遞行業利潤少的原因,其實本身也是與菜鳥網路、菜鳥驛站抽取了快遞行業的利潤有關,所謂“包裹存放”也是快遞公司無力將快遞送上門的“助推器”。
阿里巴巴菜鳥網路的宣揚也許會說:菜鳥驛站是彌補了快遞無力上門的問題,這顯然是文過飾非。因為快遞行業的充分競爭,本身就是阿里巴巴與菜鳥網路所樂見的。
既然快遞公司利潤低的原因在於市場充分競爭,各大快遞公司依靠慘烈的價格戰爭奪客戶。價格戰的背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兩個:
第一,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電商體系降低了成本,有助於讓它爭搶電商領域的客戶;
第二,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路可以“坐山觀虎鬥”,打著服務的名義去收割快遞公司。
從根本上來說,阿里巴巴的電商是快遞公司價格戰的誘因,也是最終的受益者。
如果起底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路,它既不是一個實體公司(沒有幹活的快遞員),也不是一個高科技公司。所謂的菜鳥供應鏈、菜鳥地網、菜鳥物流科技等形態,其實都是靠快遞公司的大資料滋養起來的,
阿里巴巴菜鳥集團號稱“直接為商家提供物流服務”,但它並沒有快遞員、而資料也是來自快遞公司,只是在快遞公司的服務過程中進行“抽傭”,本質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菜鳥驛站則是阿里巴巴菜鳥網路另一個收入來源,快遞員將包裹存放在菜鳥驛站要付出費用,菜鳥驛站則是向阿里菜鳥繳納加盟費。
各大快遞公司依靠慘烈的價格戰爭奪客戶,受益者卻是阿里和菜鳥。正是由於菜鳥網路的高利潤,讓快遞公司辛苦經營、無力上門。
歸根結底,快遞行業原本就是辛苦、直接服務客戶的行業,菜鳥網路這種網際網路平臺性質的東西,原本也是不應該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