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常態化,帶來的不僅是收入減少,還有放水的猝不及防。
恆大的暴雷,帶來的不僅是房地產的陣痛,還有買房人的信心缺失。
很多人,在買房這個事上變得焦慮。
焦慮什麼呢?
既擔心貶值,又不知道該不該買房,
既想透過買房增加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又擔心掉坑,
既有買房的需求,又不知道買什麼樣的房子才合適 ...
過去十幾年裡,房地產處於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一切地段、品質的要求在房價全面上漲面前都是浮雲,
買錯、買貴雖常有發生,但也不過僅是瑕疵而已。
然而,時過境遷,閉著眼睛買房不虧的時代已過去,
在“房住不炒”的時代,在地產市場幾近冰封的時代,潮水退去,只剩下一群裸泳的鬥士,新形勢,新變化,必然對應著新策略。
住,是買房的核心
若要回答上述的三個焦慮,其實就是四個字:
順勢而為
順應國家大勢,順應“房住不炒”這個國家關於房地產的政策大勢。
“房住不炒”是對整個市場的定義。而這個定義就是要房產迴歸本來的屬性。
毫無疑問,是住。
這個想清楚,開頭的前兩個焦慮也就迎刃而解。
可以說,現在以及未來,真正適合居住的房子,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房子,也是未來有流動性的房子。
過去十年,我們常常講投住分離,而未來,投住一體才是精髓。
從思維邏輯上來講,房住不炒是道,怎麼選房則是術。
房子作為一個大宗商品,有著和藝術品、古董同樣的價值屬性。
稀缺才是選房的衡量標尺,而這也是解決第三個焦慮的辦法。
什麼樣的房子才符合“住”這個核心
不同群體對應著不同的購買力,同樣也對應著不同的購房需求,但作為人的基礎需求大抵都是相同的。
按照需求理論,底層需求是吃喝玩樂,高一層次則是教育,醫療,保值增值,就業發展,而我們選房則必須圍繞著人的需求進行。
房地產的快速發展,城建的規模擴容,能夠提供吃喝玩樂需求的房子很多,但能真正提供教育、醫療、保值增值、就業發展需求的房子則很少,而符合這一需求的房子,毫無疑問是稀缺的。
單單稀缺是不夠的,符合稀缺屬性的房子也不少,如恆大悅府,如今面臨無法交房的窘境。
同樣,缺乏流通性也是不夠的,畢竟要優先保障未來二手房階段好出手,
概括來講,一套符合“住”的房子,一定具備三個特點:
稀缺性+保障性+流通性
稀缺性
稀缺性是房產增值的決定性因素,稀缺,賦予了價格上漲的期許,但並不是所有的稀缺,都以“稀”為貴。
只有城市頂級資源、全維度生活配套的稀缺,或者可預見的城市發展範圍內的稀缺,才是真的稀缺,而構成稀缺排名前三的要素則是:
地段稀缺、配套稀缺、產品稀缺。
01地段稀缺
好的地段,必定是經歷長時間的發展變化而形成的,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區域,好地段具有高價值和抗跌力的屬性,在樓市形勢好的時候,好地段的房價往往“領漲” 整個城市,而在樓市不好的時候,差的地段房產率先跌價,好地段依舊堅挺。
02配套稀缺
配套的背後是資源,房產的價值,來源於資源的密集程度,資源越密集,價值越高,房價越高,地鐵、商業、生態、教育、醫療等等都是資源。
03產品稀缺
房地產規劃的人都知道,做產品特別是主城核心地段的產品。
粗暴“推平式” 重建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城市發展的需求。
好的產品既要對舊城進行重新規劃與建設,達到改進城市規劃結構、改善居民居住和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也要將對舊城改造的思考植根於城市生活與生產的既有脈絡之中,實現地段與品質的全面優勢。
保障性
房產銷售市場以期房為主,對於購房者而言,買房其實就是買一個兩三年後的承諾。
可如今我們看到的房地產,更像是金融遊戲,翻開近期行業分析文章,看到淨是各種動態收益率、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等專業名詞。
“三道紅線”在去年推出,目的是防止信貸資源流入過度借貸的地產公司,推進房地產市場降負債、去槓桿的程序。
隨著“三道紅線”落地,房企融資環境再度進入收緊階段,“去槓桿、降負債”成為多數房企的主要任務。
“三道紅線“下,民企與國企、央企的分化逐漸加劇
從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對比來看,央企的優勢顯著,目前該指標表現前三位的中海地產、招商蛇口、華潤置地全都是央企。
隨著今年眾多民營房企的暴雷,選擇一家國企央企背景的開發商至關重要。
流通性
在房子尚未收房進入到二手房階段,很難直觀判斷是否具備流通性,新房銷售階段
判斷流通性有個很好的指標。
即:銷售得好不好。
銷量好只是結果,背後反應的則是樓盤整體質素高,被大多數人認可。
而流通性好壞的直觀判斷標準同樣也是是否被認可。
結語:房產初衷為住,自立於不敗之地。而滿足了以上條件的房產,相信也不會讓各位失望。
宣告:本文部分圖文、圖片來自靖哥地產新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我是@龍城房產百曉生,專注太原房產十餘載,分享大家用得著的房產知識,感覺有用,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