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了一篇朝代中興的文章,今天我們來聊聊中國古代的王朝之治。
我們比較熟知的之治,像西周初期,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期間使國家逐步走向繁榮,史稱“成康之治”;再有就是西漢初期,漢文帝和漢景帝執政期間,國家無論是經濟民生,還是人口數量,都有了極大地提高,史稱“文景之治”;再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唐代“貞觀之治”,明代的“洪武之治”、“仁宣之治”等等。
我們會發現,史書上定義的這些治世大都發生在一個王朝的早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大多是在戰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戰爭產生了新的霸主,卻也破壞了原本的社會生產力。最明顯的就是人口的銳減,古代的戰爭是冷兵器的博弈,是不死不休的戰鬥。所以每次華夏土地上的戰爭都會使得人口大幅度的減少。而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註定了勞動人口才是社會生產的第一動力。
所以人口的減少使得土地大量荒廢,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而新建立的王朝,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國庫空虛,使得朝廷在民生政策上也難以有所作為。
於是有些具有雄才偉略的君王,為了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充盈國庫。就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輕徭薄賦、鼓勵生產、明正刑法等等,以此來恢復王朝的經濟民生。
下面我們就在看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成效顯著的治世。
第一個,成康之治
經過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帝王的努力,最終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後的第三年,周武王駕崩,年幼的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
周成王繼位初期,由叔叔周公旦攝政,幫助他穩固了周朝的統治。周公還政於周成王後,周成王和他的兒子周康王執政期間,對內奉行節儉,兢兢業業,主張以德慎罰,積極緩和國內各方貴族之間的矛盾。對外不斷征伐,透過武力征服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為了有效地管理這些地區,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輔助下,實行了“封土建國”的策略。從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就是影響後世的“分封制”。除此外,周成王還堅持以禮治國,推崇周公旦建立的禮樂制度,使得周王朝的各項典章制度趨於完整。透過兩代君王殫精竭慮的治理,周朝的國力達到最鼎盛。這一時期周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史稱“成康之治”。
第一個,文景之治
從秦末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七年的戰爭使得華夏大地上的人口銳減。秦朝時期,全國人口大約有3000萬,到了漢朝建立初期,全國人口僅僅只有1500萬。數年的戰亂不僅造成人丁稀少,而且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地方荒無人煙。漢高祖劉邦為了恢復人口,採用了“無為而治”的政策,任由百姓們休養生息,朝廷只是在大的政策上做出指導。
漢高祖死後呂后掌權,呂后也維持了高祖時期與民休息的策略,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雖然大漢朝堂上權力鬥爭十分混亂,但是社會經濟一直在恢復發展。
後來平定呂氏專權的漢文帝也同樣採取“與民修養”的政策,輕徭薄賦,著重恢復和發展國內的農業生產。這一政策讓漢朝的社會經濟在漢文帝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百姓的日子也越發富足,社會秩序也越來越穩定。
到了漢景帝時期,依然維持著父親漢文帝時期的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而且文帝和景帝為了節約開支,全部的資源投入到社會發展中去,還在皇宮內大力提倡節儉。
在文景二帝的治理下,大漢的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史稱“文景之治”,它是中華文明邁入封建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第三個,明章之治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起兵誅殺王莽,重建劉氏王朝,史稱東漢。
東漢在劉秀的治理下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矛盾,恢復和發展經濟。使得東漢初年社會穩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造就了“光武中興”的政治局面。
之後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和孫子漢章帝相繼繼位,統治東漢三十一年。兩人在位期間,秉承光武帝時期的政策,對內多次下詔招撫流民,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並且對外戚勳貴嚴加防範;對外派遣竇固北征匈奴,復置西域都護府,並派遣班超經營西域,斬斷匈奴右臂。史料記載,這一時期“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史稱“明章之治”。
第四個,太康之治
晉武帝司馬炎打造的“太康之治”,算得上是西晉一個當之無愧的最大閃光點。
晉武帝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后。廣開言路,招撫流民,興修水利,勸課農桑,注重農業生產。在經濟上實施佔田制,使百姓依法佔有少量的土地,調動了農民闢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積極性。
公元280年公元289年間,是西晉比較繁榮的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也增加了很多。百姓家給人足,牛馬遍野,民生富庶,安居樂業。史稱這個時期為“太康之治”。
第五個,開皇之治
經過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長期的割據戰爭,使得中華大地上滿目瘡痍,民生凋敝。
隋朝初年全國人口僅400萬戶,到了隋文帝駕崩之時,全國人口已達890萬戶。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開創性的設立分科考試製度選拔官員。這一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不僅為封建王朝引進了更多優秀的治世人才,而且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官僚機構,並且勵精圖治,崇尚節儉,發展生產,對社會各個領域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這一時期全國人口大增,倉儲豐實,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出現了空前繁榮景象。史稱“開皇之治”。
第六個,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暴政,致使民怨四起,群雄逐鹿,戰火不斷。全國人口銳減2000萬左右。後李淵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初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政治清明。唐太宗採取了一系列以農為本的政策,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並且完善了科舉制度。是的唐初的經濟逐漸復甦,文化也趨於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第七個,建隆之治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為了使大宋長治久安,宋太祖首先著重發展民生。他廢除了五代十六國以來強加上百姓身上的苛刑峻法,施行輕徭薄賦、慎罰輕斂,為百姓創造了一個休養生息的環境;軍事上他“杯酒釋兵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消除了藩鎮割據的隱患。此外還大興教育,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質;開科取士,選拔大批治國人才;大興水利,防備水患;自行節儉等。把宋朝推到空前繁榮的局面,結束了二百多年來的戰爭創傷。史稱“建隆之治”。
第八個,乾淳之治
公元1162年,南宋高宗趙構讓位於宋孝宗趙昚,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宋孝宗在位期間,對內積極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業生產;對外起用主戰派人士,意欲收復中原,並且平反岳飛了冤獄。
宋孝宗重視農業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五穀豐登。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史稱“乾淳之治”。
第九個,洪武之治
元朝末期,朝廷的腐敗加上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和瘟疫疾病,使得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中原人口的數量明顯減少。
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後建立大明朝。由於幼年時期對於元末吏治民生的感同身受,朱元璋即位後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然後開始興修水利,實行屯田制度。朱元璋深知自然災害對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農民賦稅。他還積極的推廣手工業。對外朱元璋注重外交政策,他即位後就宣佈對東方和南方諸國實行不干涉政策。面對倭寇的騷擾,朱元璋下令禁止海上貿易。
經過朱元璋的努力,明朝初年的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明朝的國力也快速的增長。史稱“洪武之治”。
至於朱元璋之後,明仁宗和明宣宗治理下的治世,我更願意稱之為仁宣盛世,這個我們以後再講。
當然,華夏兩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社會,不僅僅是上面的這九個王朝之治。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開創過一代王朝之治。
比我遼國在承天太后和遼聖宗手裡開創的“聖宗之治”;後周世宗柴榮開創的“顯德之治”;北周武帝開創的“建德之治”;金章宗完顏璟開創的“明昌之治”等等。
你還知道哪些王朝之治,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