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女皇,幾乎所有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690-705年在位,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翻看歷史,日本歷史上有八位女皇,除去存在於傳說中的卑彌呼(存在於三國時期眾多著作中),第一位女皇推古天皇於公元592年12月8日即位,公元628年4月15日,以75歲高齡去世。而古朝鮮歷史上有三位女皇,第一位叫善德女王,也叫金德曼,新羅國第27位君主,632年-647年在位。三位女皇雖然並沒有真正處於同一時期,卻在幾乎同一時代出現,歷史的巧合令人感嘆,而三位女皇也各自在自己的國家獨樹一幟。
——推古女皇
在古事記中記載,推古天皇是日本的第三代天皇。大量史料和考證證明了包括日本菊花王朝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內的前十位天皇都是虛構出來的,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而推古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天皇稱號的君主,是日本天皇中走向神壇的第一人,是日本皇權神話的開始。
推古天皇原名額田部皇女,生於公元554年,是欽明天皇的女兒,年輕時的額田部端莊美麗,被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敏達天皇看中,冊封為皇妃,在古時的日本皇室近親結婚很常見,幾乎只要是不是一個母親生的就可以。公元576年,皇后就去世了,額田部就被冊封為皇后。16年之後,公元592年,當時的崇峻天皇遭到蘇我馬子所指使的人刺殺,崇峻天皇不治身亡,額田部在蘇我馬子的擁護下,確立為天皇。在位的36年間,並沒有成為傀儡,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後人成為推古朝改革。雖然身為女性,但是推古天皇有謀略、有智慧,至今仍被日本社會廣泛稱道。
即位之初,國內局勢混亂不堪,部民制(奴隸制)弊病叢生,勢族大姓爭權奪利,皇權面臨著巨大威脅。即位之後第二年,冊立侄子廄戶為太子,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聖德太子,並冊封他為攝政王,總攬大權。推古天皇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平衡內部關係,使得混亂不堪的國內局勢得到穩定,國家得到和平發展的機會。她採納聖德太子的意見,推行冠為十二階制和“憲法十七條”,以德、仁、禮、信、義、智為標準任人唯賢,以中國儒、佛、法三家思想作為道德守則管理國家。推古天皇積極加強與中國的聯絡,還多次派出留學生、留學僧隨使節入隋,支援推廣佛教,積極主張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有點改革開放的意味。在位期間多次攻打新羅,儘管最終沒有收復任那,但得到了新羅割讓的六城。
——善德女王
2009年由金根洪、樸弘均聯合執導, 高賢貞等人主演的韓國曆史劇
《善德女王》講述的就是從小因為不詳的預言而被拋棄的德曼公主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宮內的權力鬥爭,成長為新羅第一位女王—善德女王的故事。
公元632年,其父真平王去世,因真平王無子,國人於是擁立金德曼繼位,上尊號為聖祖皇姑 ,成為新羅國第一位女性君主。古代女性的地位是比如今要低一些的,能夠登上王位,成為新羅國第二十七代君主,這與善德女王本人的遠見卓識是分不開的。在位末期,以大膽心細的品質和雷厲風行的姿態,順利平定了毗曇之亂。古朝鮮當時分為四個比較大的國家,從大到小依次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伽耶,新羅首先滅了伽耶,之後,古朝鮮就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期,善德女王對內心繫百姓、廣施仁政,對外聯絡唐朝、虛心學習,使得新羅在夾縫中得以穩定發展,為後來武烈王時期,新羅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古朝鮮奠定基礎。
善德王元年(632年)二月,金德曼以大臣乙祭執掌國政。十月,派遣使者慰問新羅國內鰥寡孤獨和生活不能自足的人,賑濟撫卹。十二月,派遣使者到唐朝朝貢。善德王二年(633年)正月,金德曼親自祭祀神宮,大赦天下,免除各州郡的一年賦稅。七月,再度派遣使者到唐朝朝貢。善德王四年(635年),唐朝派遣使者冊封金德曼為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善德王十二年(643年),新羅遭到高句麗、百濟的攻打,金德曼派遣使者前往唐朝求援,正逢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李世民讓新羅率兵以分散高句麗的兵力。金德曼派兵五萬人進入高句麗南郊,攻克高句麗的水口城。 善德王十四年(645年)五月,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金德曼發兵三萬以助。
這裡要講一下高句麗,作為古時中國的邊境政權,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有多強呢?隋煬帝時三徵高句麗未果,頂峰時期部隊號稱百萬之多,連國內的女性都動員起來了,都沒有拿下。唐太宗時期,遠征高句麗戰果已經遠遠大於損失,但是依然沒有徹底拿下,歷史上也不認為成功,一直到唐高宗時期的公元668年,薛仁貴、李勣等率領的唐軍才徹底平定高句麗,前後跨度數十年,歷經幾代人的接力努力,新羅在這樣的強敵下沒有被吞併也實屬不易。
善德王十六年(647年)正月,大臣毗曇、廉宗謀反,未成功,金德曼卻在此時去世,諡號善德,唐朝追贈她為光祿大夫。金富軾所著《三國史記》評價“德曼性寬仁明敏”。
——武則天
唐朝至武周時期政治家,武周開國君主(690年-705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即位年齡最大(67歲)及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作為中國幾千年帝王史上唯一的女性,她登上最高寶座歷程的艱險曲折令人歎為觀止。她熱心搜求人才,完善科舉制度,增設殿試、自舉、武舉和制科等專案。後人評價她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
武則天的上位之路就不多談,主要講一下政績。
政治上,完善科舉、提拔人才。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大唐新語》:“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最好說明。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增加了每年的錄取人數,首創殿試製度,後世沿用千年。執政後期(702年),還開設武舉考試,擴大了選官範圍。另外,武則天鼓勵直言敢諫,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這對於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濟上,“勸農桑,薄賦役”,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
文化上,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及《樂書要錄》等書。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武則天還改制音樂機構,將內教坊改為雲韶府,習雅樂,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
軍事上,與周邊各國的區域性戰爭,少有敗績,較好地維護了唐朝的穩定統一。在位期間,與西部的西域、吐蕃、北方突厥均有爭端,外加東北的營州之亂,短短十多年的時間,也不是和平穩定的發展時期,但是武則天能夠用人得到、採納諫言,每次都能妥善處置,女性當權在軍事上依然不落下風,實屬不易。
後世對武則天的功過是非多有評判,批評的大都是血腥上位以及養男寵等黑歷史,當然她的貢獻也不容置疑。武則天在位期間,政策穩健,策略得當,文化復興,百姓富足,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也為她的孫子唐玄宗的開元統治奠定了長治久安的基礎。
歷史的巧合給了這三位卓越的女皇大展拳腳的機會,也讓中日韓三國第一次走在了歷史的交匯點。女皇少見,卻都不是泛泛之輩,也足以讓歷史給她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