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韓成 王寧 曹勝傑
“‘敵情’通報!”
距戰鬥發起不足3小時,擔任“紅軍”的第80集團軍某旅突然接到上級導調命令:4個作戰方向上的“敵情”均發生變動,先前制訂的作戰方案几乎作廢,必須在作戰行動中進行臨機籌劃。
“召開作戰籌劃會,時間太緊,還要通知部隊調整部署,來得及嗎?”該旅指揮方艙內,記者不禁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此時,方艙內的指揮人員卻泰然自若,忙而不亂。鍵盤聲聲,作訓參謀姚隆剛在電腦前進行資料篩查選定、結論快速推演、方案優劣對比……很快,敵我戰損比、火力毀傷比等資料透過輔助決策系統精準呈現在指揮方艙的大螢幕上。僅用1小時,應對“敵情”變化的新作戰方案迅速形成。戰鬥準時打響,“紅軍”依案而行,首戰告捷。
“擱在以前,這麼快速高效的作戰籌劃想都不敢想。”戰鬥間隙,姚隆剛向記者講起了幾年前參加演練的難忘經歷。
那是上級組織的一次檢驗性演習,剛擔任作訓參謀的姚隆剛首次參與作戰籌劃。當時指揮所內還沒有這麼多資訊化裝備,組織決策費時費力,籌劃的內容也比較“粗放”。
沒承想,上級突然下達陸海空聯合行動的命令,要求指揮所在規定時間內定下決心。因為缺乏海、空資料資料的支撐,作訓部門全員出動,可直到作戰籌劃會召開前10分鐘,也沒拿出一份像樣的建議來。
情急之下,該旅指揮員只能憑經驗和想象手擬作戰決心。結果可想而知,導調組接連指出其籌劃粗疏、掌握敵情不細、指揮部隊行動不暢等問題。那種感受,姚隆剛用4個字形容:如坐針氈。
“籌劃指揮現代戰爭,必須用資料說話!”那次演練過後,該旅痛定思痛,建起作戰資料中心和情報處理中心,引進輔助決策系統,逐步構建能力量化、資訊動態、智慧關聯的資料分析環境。姚隆剛被任命為攻關小組牽頭人,搭上了該旅“數字化轉型”的第一班車。
在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裡,姚隆剛晝夜攻關,深入研究數字化裝備和系統的操作使用。面對陌生的作業系統,他硬是用一通通電話打動院校專家,邀請他們來單位授課輔導。培訓求學、自主探索、封閉集訓……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先後實現輔助決策、地理棋盤等4種數字化資訊系統在該旅的實踐應用,為指揮員掌握戰場態勢、評估作戰方案、定下戰鬥決心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支撐。
記者跟隨該旅指揮所大漠行軍、邊走邊打,真切地感受到數字化指揮的快捷高效:指揮方艙內,千人百車繪成一張圖、融入一張網,一道道指令透過資訊指揮鏈路暢通無阻,各作戰單元根據作戰程序同步參與籌劃,實時傳送當前態勢。指揮員坐鎮中軍帳,透過“一圖一網”就能指揮部隊行動。
“要想在未來戰場看得更遠、謀得更精,‘謀算之變’是必須過的坎。”憶及這些年的奮鬥歷程,姚隆剛感覺自己很幸運、付出很值得。
“滴、滴、滴!”話音剛落,指揮方艙內再次傳來“敵情”通報。姚隆剛迅速回到電腦前,輕點滑鼠,馬上開始擬製應對方案。
戰場感言
資料是制勝的“血脈”
■邵春貴
《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隨著資訊化智慧化戰爭的來臨,善於廟算、精於計算成為打勝仗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料就是制勝未來戰場的“血脈”,誰能精準掌握並熟練運用資料進行作戰籌劃,誰就擁有戰場主動權。
作訓參謀姚隆剛的經歷說明,傳統作戰籌劃方式已不適應現代作戰樣式的要求,無論是指揮員還是參謀人員,只有重視資料、善用資料,不斷提高組織籌劃指揮能力,才能有效履行崗位職責,獲得通往未來戰場的資格證。
需要指出的是,有了資訊化裝備並不等於具備了資料優勢,具備了資料優勢也不等於形成打贏勝勢。只有紮紮實實打牢官兵資料素養,提高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的謀算精算能力,算好時空賬、目標賬、火力賬、頻譜賬和保障賬,精準制訂作戰方案,才會有更足的底氣打贏未來戰爭。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