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 我是大伊萬
據環球時報報道,12月15日上午11時許,日本海上自衛隊在九州長崎男女群島西南約350千米的海面上,發現了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首的中國海軍遠洋戰鬥編隊。
日方拍攝的編隊艦艇照片
根據海自“御用攝影師”的照片,“遼寧”艦編隊除了航母,編隊內還包括一艘055型大型驅逐艦101號“南昌”艦、一艘054A型護衛艦598號“日照”艦、一艘901型大型補給艦901號“呼倫湖”艦。
日方拍攝的:在14日前出的052D“廈門”艦
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指出,中國海軍在14日下午,還有一艘052D型驅逐艦154號“廈門”艦同樣前出了宮古海峽,去向不明,綜合考慮,“廈門”艦應當是“遼寧”艦編隊的前衛艦艇,負責在“遼寧”號航路上實施預先的航道反潛任務。
此次遠洋行動有哪些不同之處
當然,這是“遼寧”號航空母艦今年的第二次前出遠洋行動了。2021年4月3日上午,同樣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宮古海峽一線發現了正在南下的“遼寧”艦編隊。相比這次“年尾脈動”,今年4月份的“遼寧”艦行動,出動了1艘055型大型驅逐艦、2艘052D型驅逐艦、1艘054A型護衛艦和1艘901型大型艦隊補給艦,規模要稍微大一些。
今年4月,日方拍攝的編隊艦艇照片
但是,這兩次出擊的相同之處,乃至之前好幾次“遼寧”艦編隊出動的相似之處,相信大家也都已經看出來了——每次只要“遼寧”艦編隊一出擊,絕對有“御用攝影師”海上自衛隊過來跟拍,跟蒼蠅一樣嗡嗡嗡叫的非常煩人。而這次,據說海上自衛隊不僅出動了“御用攝影師”,乾脆還從橫須賀的海自第一護衛隊群,出動了第一護衛隊的“出雲”號直升機航母,外搭第五護衛隊的“秋月”號防空僚艦,玩起了“一對一盯防”。
衛星在宮古海峽附近捕獲日本出雲號準航母(DDH-183),與遼寧艦編隊同時出現在同一海域。(圖源:牧星觀海天)
顯而易見,日本海上自衛隊對“遼寧”號航母編隊的行動,可以說是“極為忌憚”,當然也可以說是“盡在掌握”。畢竟,單單從這兩次“遼寧”艦的動向看,日本海自幾乎做到了“出航即知,穿島即拍”,每次都能拿出足夠清晰度的照片來給大家看。當然了,國內軍迷對此也見怪不怪,“御用攝影師”的稱呼就是這麼被戲稱出來的。但是,“御用攝影師”說法好聽,背後代表的可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實際上就是美軍,能夠隨時掌握“遼寧”艦的航位。
之前,新華網官方釋出的一條美國海軍視角下的“遼寧”艦艦載機著艦畫面。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讀者已經覺得味道有點不對了,畢竟無論是中國海軍,還是蘇聯紅海軍,為了實時掌握美軍航母的航位,可是費了老鼻子工夫了,天基、空基、海基態勢感知系統輪番上陣都不一定能找得著。現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美國海軍能夠迅速掌握“遼寧”艦的航位,實際上就意味著這兩個國家的海軍力量,在“關鍵時刻”能夠組織起針對“遼寧”艦的航空制海作業。這樣一說,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我軍“遼寧”艦每次出航,都被“對手”的作戰艦艇“一對一”盯防,這可不是個好事情,反而是個非常嚴重的事情。
航母為何頻頻被“對手”盯防
那麼,為何“遼寧”艦在最近兩次、包括之前的多次前出島鏈中,始終都處於被假想敵“盯梢”的狀態,甚至這次還被海自的直升機航母盯在後邊。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在未來可能的海上作戰中,我們是否有可能採取某些反制手段來規避這一情況呢?
今年4月,被美國DDG-89“馬斯廷”號驅逐艦近距離跟蹤監視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先說第一個問題,大伊萬覺得,造成“遼寧”號編隊被“對手”一對一盯防、連續拍照,外有主要假想敵的對海監視系統建設相當完備的因素,內有咱們自身地理位置相當不利的因素。它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對我海軍未來在西太海區的作戰,影響也確實比較嚴重。
主要假想敵的對海監視系統完備
說“假想敵的對海監視系統建設比較完備”,毋庸置疑,東海、西太平洋海區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海區,已經搞了這麼多年的預設戰場建設。無論是水文、氣象資料的收集,還是水上、島嶼觀通站的佈設,亦或是水下水聽器陣列的佈設,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美軍在謝米亞島部署的 AN/FPS-108 雷達
除了這些固定的、常規性的戰場建設手段,美軍駐日的第5航空隊,包括日本空自的戰場監視飛機,也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這還沒有算美軍、甚至部分商業衛星公司每幾個小時就要過頂一次的軍用、商業偵察衛星了,有幾次“遼寧”艦的活動,甚至是西方商業衛星公司首先用衛星拍到、在網上大呼小叫傳出來的。
12月16日,被衛星拍攝到的“遼寧”號航空母艦。(圖源:南海的浪濤)
因此,從偵察鏈條看,美日等國在西太平洋的整體兵力佈勢密度極高,偵察鏈條環環相扣,天基偵察衛星進行粗略偵察、空基戰略偵察機實施精密標定、海上雷達哨艦和岸基觀察哨進行現場確認、水下水聽器陣列和可能存在的無人小艇等作為備份手段。對於“遼寧”艦來說,美日等國的對海監視能力威脅非常大。
海軍地理位置的不利
而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大伊萬之前也不止一次地提過,中國作為一個比較偏重於陸權的陸海複合型國家,地理位置、尤其是出海口的地理位置本來就不算太好:
日本四大“國際航道”(圖源:全景歷史地理)
首先是沒有比較寬廣的出海通道,從最北方的日本列島,到最南端的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中國海軍的前出路線被限制得相當死,北方是僅有40多公里寬的對馬海峽,而後是大隅海峽,土噶喇海峽,奄美海峽,宮古海峽和與那國水道,均是大陸架末端的狹窄海峽。
過了臺灣海峽後則是三巴海峽,而後是民都洛海峽和巴拉巴克海峽,以及位於保和島及棉蘭老島之間的蘇里高海峽與保和海,最南方隱蔽在印尼群島之間的,則是狹窄的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在這些海峽裡寬的不過上百公里,窄的甚至只有數十公里。更糟的是,以上所有海峽、以及海峽兩側的島嶼,都不在我們、而是在我們主要戰略“對手”的控制之下,以現代海軍大艦隊的行動模式來看,想從這麼窄的海峽中實現隱蔽前出,難度太高,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美國所謂的第一、第二島鏈(圖片來自網路)
其次,中國“陸海複合,以陸為主”的地緣現狀,事實上導致了中國海軍在戰略上處於所謂的“內線狀態”。按照克聖《戰爭論》的說法,內線的優勢是便於組織強有力的防禦,而外線的優勢則是便於實施廣泛的機動。這事實上極好的概括了當下中美兩國海軍面臨的基本戰略態勢:
中國海空軍的優勢,是緊靠大陸,在構建區域拒止區域時,遂行的航空制海作業非常有力,而彈道導彈戰役也將給假想敵的前沿存在點形成巨大威脅,東亞大陸對假想敵來說,幾乎是不可攻破的戰略堡壘;
美軍設想的東風-26威脅下的航母打擊群航程外戰法。(圖源:微博@南海的浪濤)
但是,美國海空軍的優勢,是可以憑藉廣袤的太平洋,實施高度靈活的機動,為我軍偵察監視系統實施精密標定製造巨大的困難,爾後還可以任意選定主要進攻方向,從我軍防禦最薄弱的區域實施突擊。中國海軍想要前出,或者美國海軍想要靠近內線,事實上都是在不斷削弱自己的戰略優勢,變得更容易被“對手”發現、更容易被“對手”實施集火打擊,這樣解釋,相信大家對“遼寧”號航空母艦在西太被盯梢,已經明確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如何破解這種不利態勢?
既然已經明白了為何“遼寧”號一出動,就會享受“御用攝影師”待遇,那麼這種戰術上的不利態勢,到底應該如何破解呢?大伊萬認為,既然咱們討論的內容經已經上升到了地緣戰略和地理位勢的層面上。那麼,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也必然上升到戰略層面上。在中國海軍拿到比較可靠、相當寬廣的前出西太平洋海上戰略通道、“陸海二元化”形勢中“海”的因素得到極大提高之前,在中國海軍拿到真正的“遠方存在點”、可以在遠離本土的寬廣海域部署艦隊之前,海軍艦艇一旦前出就被盯防,其實是很難避免的。
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對於此次中國航母戰鬥群活動的通報。
當然,從戰術上來說,咱們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反制的手段:比如艦隊的出擊可以增加近海待機、佯動的環節,欺騙對方的偵察衛星(主要是商業偵察衛星);艦隊的行動可以專門選擇惡劣天氣、對方的航空兵無法出動、觀通站觀測能力較弱的時刻突破海峽;比如艦隊在行動中可以實施有效的EMCON作業,甚至使用佯動艦隊和主攻艦隊分別行動、將對手的偵察方向吸引到一側、航空母艦則從另一側突破島鏈的手段。但是,說到底,這些戰術上的手段,大伊萬認為作用有限,很難完全彌補戰略上的劣勢地位。
其實,大伊萬認為,既然戰略上,我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行動處於容易被發現的劣勢地位。同時,這種戰略上的劣勢單憑戰術又很難彌補,因此倒不如在海上戰役上“將計就計”。就以咱們自己的航空母艦為“誘餌”,迫使主要戰略“對手”使用主要的海空軍力量實施攻擊,爾後以穩守反擊的形式予以殲滅。當然,這一切要視海上戰役的具體戰役態勢才能決定。總之,對於中國海軍面臨的戰略態勢,對於海軍“遼寧”艦在未來的海上戰役中可能發揮的作用,我們可以在將來結合具體情況,慢慢給大家進行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