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昉(領銜)
編者按:在雙迴圈戰略大背景下,未來五到十年國家重點投資領域有哪些?普通人能否在這場行業“大洗牌”中佔據先機?“十四五”規劃釋放了哪些關於投資的重要訊號?本節從“補短型投資”和“升級型投資”兩個方面解讀中國未來的重要投資方向。
“補短型投資”的重點投資領域
由於初始條件、現代化路徑和經濟發展戰略等各方面原因,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表現在多個方面,這決定了在許多領域相對於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存在發展的短板問題。從理論上說,可以參照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路徑,比較在同等發達水平下相關領域的發展水平,來確定相應的短板領域。一般而言,基於我國達到 1 萬美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水平,可以考慮對應以一些發達國家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發展水平作為一個標杆,從而尋求相應的短板領域。
但是,由於各國國情差異和現代化路徑的區別,這種方法實際上只能供方向上的參考。實際上,由於我國是具有14億多人口的第一人口大國,在很多發展指標的總量上,已經是全球第一,但人均指標則相應差距較大。這意味著要結合相關領域情況,要具體分析相應的短板問題,而“補短型投資”則要相對精準聚焦。從整體上看,我國基礎設施、農業農村、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領域存在短板比較突出,是“補短型投資”應該重點關注的領域,這基本上是研究界和政府部門的共識。
從基礎設施看,一直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是投資的重點之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能夠佔到固定資產投資的 1/4 左右,中國快速成長為基礎設施大國,中國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基建存量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只相當於發達國家人均水平的 20% 到3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料,2017 年我國公共資本存量達到 48 萬億美元(以 2011 年不變價格計算),位列世界第一,但人均公共資本存量僅為 3.5 萬美元,在 149 個經濟體中居第 37 位。
這意味著我國基礎設施短板問題仍很突出,再加之我國仍然處於經濟空間大調整和城鎮化大發展的時期,需要建設的城市基礎設施仍然有很多,“十四五”時期城市群和都市圈戰略對基礎設施建設也還會有很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加強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仍是“補短型投資”的重要方向。要高度注意的是,基礎設施“補短型投資”一定要提高投資精準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考慮到專案投資乘數和全面科學評估投資專案的社會效益和社會成本,另一方面還要嚴格管控各地重複建設的低效或者無效專案,為國家或省級統籌基礎設施建設留下空間,避免地方的無序舉債所帶來的過大債務壓力。
從民生事業看,真正實現幼有所學、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我國還有很多短板需要修補。在“十四五”時期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下,在這個領域的“補短板”問題有以下方面因素非常值得重視。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所引發對衛生健康領域投資的巨大需求增加,相對於這種巨大需求我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投入短板則愈加明顯。圍繞人民生命健康,需要醫療產業研發投入、疾病監測體系強化、衛生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醫療衛生系統完善、商業化醫療機構發展、康養基礎設施豐富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投資,從而不斷提高醫療衛生體系的彈性和韌性。
中國社會已經到了中度老齡化階段,“十四五”期間中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從 2019 年的 2.53 億上升到 3.03 億,65 歲以上人口占比可能達到 14%。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撫養比大幅上升和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與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相適應的投資還存在巨大短板。我國老齡化水平總體上已經接近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與應對老齡化相關的養老設施、醫療設施以及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這無疑是未來民生領域補短型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
……
“升級型投資”的關鍵方向
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需要實現更高水平的國內經濟大迴圈,這意味著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高效率、更加包容的經濟增長。我國已經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為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整個經濟迴圈而言,無論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還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都面臨著向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等方向升級的任務。“升級型投資”就是圍繞著經濟現代化發展方向,旨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率的投資。“補短型投資”有利於擴大經濟迴圈流量,而“升級型投資”則有助於提升經濟迴圈水平、實現更高水平的國內大迴圈。在眾多投資方向中,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投資十分關鍵,對於形成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積極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可以包括資訊基礎設施,其中有以 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訊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基礎設施,以及以資料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還包括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資訊科技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的基礎設施,以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支撐研發的創新基礎設施。
顯然,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投資量。例如,根據賽迪智庫電子資訊研究所 2020 年估計:一是 5G 領域,到 2025 年建成基本覆蓋全國的 500 萬到 550 萬個基站,將直接拉動投資約 2.5 萬億元,而 5G相關產業鏈投資高達 5 萬億元左右。二是大資料中心建設,到 2022 年將新增 220 萬架機架,預計新增投資 1.5 萬億元。大資料中心將帶動雲計算、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預計 2022 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 3.5 萬億元。三是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2025 年新增投資約為 2200 億元,促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產業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 4000億元。四是工業網際網路領域,至 2025 年新增投資規模將超 6500 億元,進一步帶動智慧製造相關投資超過萬億元。五是特高壓領域,到 2025 年總投資規模將超過 5000 億元,推動智慧網路相關投資超 1.2 萬億元。六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2025 年投資規模將達到 900 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 2700 億 元。七是高速軌道交通,2025 年投資規模約 4.5 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 5.7 萬億元。總體來說,“十四五”期間這七個新型基礎設施領域可帶動投資合計超過了 27 萬億元。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