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人餐桌上,“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根據不同時令煲制不同湯水是老廣們隱藏的獨門絕技。在一年四季各式湯水的滋潤下,廣東人把“家”和“老火湯”聯絡了起來。一碗煲足三個小時的靚湯,是無數走南闖北的遊子獨有的鄉愁。
廣東的湯品製作方法大概分為三大類:一滾二燉三老火。
滾湯,類似北方的“打湯”。三滾兩滾即能食用,例如紫菜瘦肉湯、皮蛋豆苗湯、牛肉雜菜湯等。
紫菜瘦肉湯
紫菜入湯對清腸消脂最有效,逢年過節時宜多飲紫菜湯。製作方便快捷,只需10分鐘就可以搞定,豬瘦肉洗淨,切片,加入花生油、鹽、生粉、醬油、味精調味,醃製30分鐘。紫菜浸泡15分鐘,洗淨。將1000毫升清水放入瓦煲內,煮沸後加入適量花生油、粉絲、紫菜滾10分鐘後,放入豬瘦肉,滾至肉熟,加鹽調味即可。
皮蛋豆苗湯
這是廣東人夏季經常食用的靚湯,豆苗是豌豆發芽而成的一種蔬菜,清綠鮮嫩,還能通腸利便。豆苗洗淨,皮蛋去殼,在鍋中下清水1250毫升(5碗水量)和生薑,武火滾沸。下豆苗、豬瘦肉片,稍滾後下皮蛋,至豬瘦肉片熟,調入適量食鹽和少許花生油便可。
牛肉蔬菜湯
這是一道牛肉配伍時令蔬菜的靚湯。牛肉洗淨,切成薄片。雞蛋去殼,雞蛋液在碗中攪拌均勻。牛肉片用雞蛋液、生抽、花生油、馬蹄粉、白糖拌醃15分鐘。時令蔬菜切塊,有需要焯水的記得焯水煮至半熟,撈出,瀝乾水。鍋中注入花生油燒熱,下入薑片,加入清水500毫升(約2碗水量),煮沸。放入所有主料,煮至熟,調入食鹽、胡椒粉即可。
燉湯,是湯中貴族。燉湯需要專門的、具有雙重蓋的燉蠱,材質通常有紫砂和白瓷兩種,以前者為更好。燉湯時將所有材料加入燉蠱,綿紙密封,放進大蒸籠隔水燉五六個小時,熱力雖減,卻均勻綿長,如太子參淮山燉雞、冬瓜盅、燕窩燉雞爪等。
燕窩燉雞爪
燕窩燉雞爪,養顏潤膚,是孕婦的理想湯品,亦是人們冬日滋補湯水。燕窩、枸杞子各10克,雞爪2只,牛奶500毫升。冰糖或食鹽適量。燕窩洗淨,用清水浸泡1小時,瀝乾。枸杞子洗淨。雞爪去皮,切塊。雞爪塊與枸杞子放進燉盅內,加入熱開水750毫升(約3碗水量),加蓋隔水燉1.5小時。放入燕窩、牛奶,繼續燉30分鐘,使用冰糖或食鹽調味即可。
冬瓜盅
用江瑤柱、鮮海螺、火腿、鮮蝦仁、帶子肉、雞肉等滋陰美味的食材來烹製傳統的冬瓜盅,雖食材繁多,但製作卻十分簡單快捷,且男女老少皆宜。
瑤柱用清水浸泡片刻,撕成絲。鮮海螺肉、帶子肉、雞肉均洗淨,切成粒狀;火腿肉切成粒狀。鮮蝦仁洗淨。切下小冬瓜的頂部,挖出瓜瓤。向冬瓜內放入處理好的主料和生薑,加入清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蓋上冬瓜頂部。把冬瓜置於燉盅內,隔水燉2小時,吃的時候再加鹽和香油。
太子參淮山燉雞
太子參淮山燉雞也是廣東人非常喜歡燉的一種靚湯。這道湯製作非常的簡便。淮山、太子參在清水中浸泡片刻。雞肉洗淨。把主料和生薑一起放入燉盅,加冷開水250毫升(約1碗水量)。加蓋隔水燉2.5小時,也是喝前才加鹽。
老火湯,是廣東湯一族的主角,亦是粵人生活中標誌性的飲食文化。老火湯的特點是煲制時間長、火候足、味鮮美,傳統常用瓦煲來煲,水開後放進湯料,煮沸,將火調小,慢慢煲制三五個小時而成。老火湯選料廣博,注重食材搭配,講究營養,亦擅長根據人體所需配以中藥,應季靚補。代表性的老火湯有蓮子芡實豬肚湯、花生杜仲牛尾湯、熟附子煲羊肉等等。
蓮子芡實豬肚湯
這道湯滋脾養胃。製作也不難,蓮子去心,用清水浸泡片刻。淮山、芡實、百合洗淨。豬肚裡外洗淨,用食鹽反覆揉擦,再用水衝淨。豬瘦肉洗淨。豬肚與豬瘦肉一起放到沸水中,焯一下。全部主料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食鹽即可。
花生杜仲牛尾湯
花生杜仲牛尾湯,氣味香濃,有補血、益腎、強筋骨的功效。花生洗淨,用清水浸泡片刻。杜仲置鍋中,灑少許淡鹽水,慢火炒幹。牛尾處理乾淨,放到開水中煮10分鐘,再洗淨。所有主料與生薑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改為文火煲約2.5小時,調入食鹽和花生油即可。
熟附子煲羊肉
熟附子是一種中藥,《本草備要》記載它能“補腎命火,逐風寒溼”。是很不錯的食材,用它和羊肉一起煲湯,是很滋補的。將熟附子洗淨。羊肉切塊,用沸水焯一下。所有主料與生薑一起放入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滾沸。改為文火煲約2小時,棄熟附子,調入食鹽即可。
粵人崇尚食療養生的生活方式,視湯為滋補養生佳品,在湯的選擇上要求嚴格,講究因時制宜、因人施膳、選料配伍。正因如此,湯雖是粵菜飲食中最為普通的撰食,但它所包含的烹飪技藝、調味功能和食療作用,遠非其他撰食所能企及。
(文中所用圖片部分來自網路,有版權需求的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問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