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位於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陝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毗連。山西省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地理位置優越,山西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厚重,人文鼎盛,被稱為“三晉大地”,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又被稱為“表裡山河”。
山西省下轄太原、長治、運城、呂梁、臨汾、晉中、晉城、大同、朔州、忻州、陽泉共計11個地市,山西省的地市在歷史上多次變更名稱,今天我們就來看下山西的地市在古代分別叫什麼,假如回到古代,哪個名字更好聽?
太原,是山西省省會、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北部地區,太原是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全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有晉祠、永祚寺等景點。
春秋時期,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佔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等遊牧民族,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秦為太原郡,兩漢為幷州,郡治晉陽,西晉時為太原郡,隋唐為幷州,治所晉陽。唐末,天下大亂,太原隸屬變化頻繁。
北宋為幷州,金為太原府,元為太原路,後改為冀寧路,治所均為陽曲,明為太原府,清沿明制仍為太原府。太原歷史上曾名為太原、幷州、晉陽,回到過去,太原可以改名為幷州。
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於由太行山太嶽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有太行山大峽谷、上黨門、潞安府城隍廟等自然人文景觀。
春秋屬晉,戰國屬韓,秦漢為上黨郡,北周置潞州,隋改潞州為上黨郡。唐改上黨郡為潞州後置昭義軍,宋改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元為潞州屬晉寧路,明清為潞安府。回到過去,威震塞外的上黨郡應為長治的不二之選。
運城,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 ,有解州關帝廟、永樂宮、鸛雀樓、運城鹽湖、李家大院、五老峰等知名景點。
春秋時統屬晉國,秦屬河東郡,治所安邑,唐為河東道,北宋時期運城為陝西路永興軍路,宋為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元、明、清與臨汾同為平陽府。回到過去,運城可以用回秦時的名字,河東。
呂梁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西隔黃河同陝西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晉中、臨汾接壤。全市基本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有北武當山、卦山、龐泉溝等知名景點。
秦屬太原郡,西漢分屬西河、太原、河東三郡,西晉分屬西河國和太原國, 隋分屬西河郡、太原郡、樓煩郡、龍泉郡等,唐分屬石州、汾州、嵐州、幷州等,宋分屬石州、汾州、嵐州、晉寧軍等,元大部屬太原路, 明清為汾州府。回到過去,呂梁可以改名為汾州。
臨汾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春秋屬晉,秦屬河東郡,三國魏置平陽郡。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隋置臨汾郡,北宋置平陽府,元為晉寧路,明清為平陽府。毫無疑問,平陽才是臨汾最合適的名字。
晉中位於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山,西臨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南與長治市、臨汾市相交,東北與陽泉市相連,西南與呂梁市接壤。晉中有平遙古城、晉商民俗文化旅遊區等著名歷史人文景點。
秦屬太原郡,西漢分屬太原郡、上黨郡和西河郡。北魏時期,郡縣興廢不定,分合頻繁。隋屬介、遼、並、韓4州,唐屬太、遼、榆、受州,北宋統歸河東路,元屬太原路、平陽路,明清屬太原府、汾州府和遼州、平定州、霍州3個直隸州。晉中地區在歷史上長期分屬不同地區,回到過去,晉中可以改名為遼州。
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於晉城盆地,是山西省東南門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三晉門戶、太行首衝”的美譽。有青蓮寺、開化寺、程顥書院、皇城相府、長平之戰遺址、王莽嶺等眾多名勝古蹟和自然遺產。
春秋初期,境內為鐸狄所雜居,後晉滅鐸狄,境內各國為晉征服。秦始皇統一六國,立郡縣制,晉城西部屬河東郡、東部屬上黨郡,晉太元八年,西燕慕容永稱帝,置建興郡,北魏改建興郡為建州,隋改建州為澤州,金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元置澤州司侯司,明清為澤州府。回到過去,晉城可以改名為頗具歷史意義的澤州。
大同地處山西北部、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春秋為北狄所居,戰國時期初為代國,後併入趙地,秦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兩漢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晉時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隋為馬邑郡、雁門郡,唐為雁門郡、蔚州、應州、雲州等。五代變更頻繁,曾名為雲州、雲中,宋為雲中府,遼金改大同府為陪都西京,元為大同路,明清為大同府。回到過去,大同可以改名為雲中。
朔州,位於山西省北部,桑乾河上游,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雁門關隘,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間是桑乾河沖積平原,朔州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被稱為“世界奇峽谷”,有崇福寺、應縣木塔、廣武古城等一大批歷史人文景觀。
春秋為北狄所居,戰國屬趙,秦時屬雁門郡, 西漢時,置馬邑縣、中陵縣、劇陽、陰館、汪陶、埒縣、樓煩、善無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北魏時屬畿內地,北周升朔州為總管府。隋為馬邑郡, 唐改馬邑為朔州,後又改朔州為馬邑郡,遼金為順義軍節度,元屬山西道大同路,明清屬大同府。回到過去,朔州可以改名為馬邑。
忻州,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長城攬雲朔,南界石嶺通太原,西帶黃河望陝蒙,東臨太行連京冀,忻州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知名旅遊景點。
戰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等郡,西晉為晉昌郡,隋為新興郡,唐為忻州, 北宋在境內建岢嵐軍、寧化軍、靜樂軍等,金升岢嵐軍、保德軍、火山軍等為州。元為崞州、管州、保德州、武州等,明清為崞、代、繁峙、五臺、靜樂、保德等縣。回到過去,忻州可以改名為新興。
陽泉,位於山西省中東部,北與忻州市毗鄰,東隔太行山與石家莊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鄰晉中市。陽泉是三晉門戶,晉冀要衡,地處太原、石家莊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位置,相距均為100公里。有娘子關,藏山,冠山書院,梁家寨溫泉等風景名勝區。
秦屬太原郡,西漢初置上艾縣,東漢屬冀州常山國,唐初屬受州,後屬幷州、太原府。北宋為平定縣、盂縣,金為平定州、盂州,元為冀寧路。明降盂州為縣,與平定州同屬太原府,清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陽泉由漾泉化名而來,陽泉應該改為漾泉。
以上,就是山西各地市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名字,大家覺得哪一些更好聽呢? 歡迎留言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