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姓名,大乾坤。名可名,非常名。
《顏氏家訓》:“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名,往往蘊含著長輩的殷殷期許。
比如,司馬相如的原名是什麼呢?按照太史公的記載:“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按照《周禮》,那麼司馬相如的名應該為司馬犬子。犬子,就是“狗兒”的意思,他父親起這個類似小牛、毛牛、丑牛、狗兒、花狗、豬娃之類的賤名,實際上隱含長輩們的願望:好養,無病無災。
稍微引申一下,權且是笑談。“微軟”帶軟,發展很硬,“位元組”雖小,業務很大,反而什麼永恆的大,最近似乎才有一點麻煩,當年還不如取了“短小”來著。看人家小米不也不是風生水起,不過雖然名字取得普通,但霸氣側漏,小米加步槍嘛。
其實,按照蜀地風俗,太史公這個記載可能有疑點。一般說來,家境不錯的家庭的孩子出生後,特別是大戶人家,一般都不會直接起個賤名,若這個孩子多病,很有可能起個賤名。所以,司馬相如小時候極有可能體弱多病,才有了犬子這個賤名。
當然,現在大多傾向於“犬子”只是司馬相如的乳名,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確有乳名(小名)的記載了,最有趣的莫過於晉成公的乳名,叫黑臀(tún),望文生義,是說他是個黑屁股娃兒。他的姓姬,姬黑臀?這也太不雅觀了吧?
其後如後主劉禪的小名叫“阿斗”,東晉時代的畫家顧愷之小名“虎頭”, 田園詩人鼻祖陶淵明小名“溪狗”, 楊貴妃的小名叫“玉娘”,北宋宰相王安石小名“獾郎”, 宋孝宗趙眘(shèn)的小名叫“小羊”,等等。《 宋史·選舉志三》:“凡無官宗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既長則用訓名。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譯名、化名、齋名等。
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所謂“小名”,指人小兒時期所起用的名字。據載,我國秦漢時期就有了“小名”的類稱。
至於國人為何喜歡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廢的問題,在民俗學上的解釋是:
一、借用身邊周圍的金石、花鳥、魚蟲,甚至是禽獸之名,隨口叫成,容易琅琅上口,好記好叫。如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郭沫若小名“文豹”,趙丹小名“鎖兒”等;
二、緣排行而命名或出於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貓阿狗、鐵蛋柱子之類,既有親暱憐愛,又有卑賤、易“養活”的意思。
三、討個吉利口彩,如家寶、來福、喜兒等,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起名者的美好願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親朋好友之間使用。但“小名”卻是我們“尊姓大名”的前身。因為,自秦漢以後,我國士族階層便開始“諱小名”,認為不雅,有貽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場合使用。
據我所知,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小名”,當屬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則莫過於晉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晉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傳說是由於“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的緣故(《國語·周語下》)。
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曾用名
曾用名對個人來說,指本人在讀書和工作期間曾經使用過的名字。中國公民常住人口登記表、居民戶口薄上登載的“曾用名”專案和戶口遷移證上登載的“別名”專案均應填寫為公民過去在戶口登記機關申報登記並正式使用過的姓名。
中華5000年悠久歷史,很多地名現用名與古代曾用名並不一致。
例如:北京在周朝時為燕國的都城,稱為薊;秦朝時改為漁陽;漢朝時為北平;隋時稱涿郡;唐代稱范陽;五代時為幽州;遼代為南京;金代為燕京;元代為大都;明代初為北平,遷都後為京師;清代為京師;民國初期為北京,後期稱為北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稱為北京。
藝名
藝名可以吸引人們。藝名源於俗號,正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對於街頭藝人來說,能得到俗號,正說明在觀眾中有了一定的影響。用這樣的俗號作為藝名,可以進一步擴大影響,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觀眾。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譯名
翻譯過來的名稱。比如廣大網友熟悉的常凱申同志就是譯名的傑作。
化名
化名,指某人為了使人不知道真實姓名而用假的名字,很多時候,目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
齋名
齋名起源:我國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書齋,併為之起名為齋、屋、居、室、堂、館、軒、園、亭、廬等雅號。
這些饒有情趣的室名,常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也是古代文人雅士心志心境的一種表達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