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在以往漫長的歲月裡,無數的智者思考著這個問題。希臘人認為人是普羅米修斯用泥土所塑,基督徒則篤信上帝創物的傳說,我們自己也有盤古開天與女媧造人的神話。
將難以解釋的問題歸結於神異之力,這是古人不可避免的共性,直到十九世紀中期,達爾文以一本《物種起源》打開了理性認識的大門,從此,“我們從何而來?”由一個哲學宗教問題轉變成了一個科學問題。
人的形成
恩格斯將人的起源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攀樹的猿”、“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攀樹的猿”,是3500萬年前的原上猿。當然,單說靈長類動物的話比原上猿更古老的還有“世紀曙猿”和“中華曙猿”。不過這兩位被歸入了“曙猿屬”,而原上猿則是“上猿科”。同樣能夠被歸入“攀樹的猿”的還有“埃及古猿”和“森林古猿”。這幾位都是樹上生活的林棲動物,因此被視作“攀樹的猿”。
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正在形成的人”,主要有“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這些猿類能夠直立行走,因此脫離了前一階段。以重要性而言,臘瑪古猿是必須重點介紹的物件,根據目前的人類學研究,臘瑪古猿在人類祖先演化的歷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人類從猿中分化出來的第一階。
只不過,有很多學者認為臘瑪古猿不是人類的祖先,而是猩猩的祖先,因此反對將臘瑪古猿列入人科。總而言之,這些有點像人的大猴子們,已經學會了直立行走,並且會使用石頭來敲碎骨頭,吸吮骨髓,也就是說,他們正在越來越像人。
隨後,地球目前的主角——人類,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目前的人類學觀點是,最早的人屬成員是能人,活躍在380萬年前。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依次經歷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也稱猿人)、早期智人(也稱古人)、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四個階段。我們中國非常出名的北京人和元謀人就是晚期直立人,而山頂洞人則是晚期智人。
在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人類學上有三大種系,分別是蒙古利亞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尼格羅人種(黑種)。
人的進步:舊石器
在晚期智人的階段,也就是我們的山頂洞人時期,人類文明就進入了舊石器時代。
很多對歷史很感興趣的朋友,經常能聽到“舊石器時代”這個詞,但恐怕並不知道什麼叫“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差別很簡單,舊石器時代以簡單的打製石器為主,而新石器時代則以磨製石器為主。這兩種石器的區別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打製石器就是把大塊石頭砸碎,選其中比較鋒利的小塊作為矛尖或者其他用處,而磨製石器則是利用燧石等物件對碎石進行細細地打磨。
在那個時代,一個獨行俠想要活下去是非常困難的,結成一個集體才能更好地生存,這就有了最早的氏族。氏族是以血緣為紐帶進行連線的,一個氏族內的眾人,往往相互之間都有血緣關係。此時的婚制則是喜聞樂見的亂婚制,也就是沒有人倫的概念,人人皆是夫妻,對當時的氏族來說,繁衍生存才是頭等大事。
隨著部落的發展,漸漸有了輩分的概念,於是婚姻制度走向群婚制,長輩不婚,親子不婚,同輩之間則可以隨意婚配。在這個階段,有一個形象的形容——“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早期神話裡有很多“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記載,其實就是對當時婚制的一種側面反映。
等到群婚發展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近親之間經常生出畸形兒,於是禁止了親子相婚,但部落內就那麼多人,亂婚了那麼久,想要避開近親婚配,可謂是難上加難,這就產生了新的婚制——族外婚。族外婚的主要形式是走婚,每當夜幕降臨,部落男丁就會興奮的結伴趕往相鄰部落,尋找適齡的姑娘一夜溫存之後再趕回部落,這就叫“走婚”。
人的進步:新石器
隨著加工而來的石器越發精細,人們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學會了打磨石器,也在打磨石器的時候學會了擊石取火,有的部落則學會了鑽木取火。總之,在這一時期,大家都漸漸學會了如何使用火焰,利用火加工黏土,於是有了陶器。
在常年的採集活動中,人類日復一日的觀察植物,漸漸掌握了這些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而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能不能主動種這些植物呢?”答案當然是可以,這就是早期歷史上十分重要的農業革命,在人們學會耕種之後,人類終於不用四處流動採集狩獵,而是可以在一塊地區安定下來。
此時是母系社會的鼎盛時期,為什麼起初的歷史是母系社會呢?對當時的部落來說,生存是頭等大事,而能夠繁衍下一代的女性,自然成了部落中最為重要的人,男性只需要保護好女性就可以了。
然而,農業革命之後,大家在一塊地區安定下來,在日復一日的耕作和燒陶等勞動過程中,漸漸有擅長燒陶的部落學會了加工金屬,歷史闖入了金石並用的年代。最初是熔點較低,加工簡單的青銅,戈、矛、鋤、犁等工具先後被髮明,手工業與農業開始分離,部落中出現專職耕作的農人和專職加工的匠人。
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部落民眾突然發現,他們甚至有了一些多餘的物件,譬如說農人只有一百位,但族中卻有兩百把鋤頭,於是這多出來的鋤頭自然被部落首領收拾起來留以待用。等到時間久了,這些東西實際上就成了部落首領的私人物品,私有制就這樣誕生了。
當私有制誕生之後,人們開始爭搶這些多餘的產品,這些多餘的產品未必是生產工具,也有可能是食物等生活資料。這種爭奪非常激烈,甚至不侷限於部落內,而是發展成部落之間的戰爭,在爭奪的過程中,更具力量的男性開始成為部落的主導,這就開始了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的過程。
私有制的發展增強了私有觀念,甚至影響到了婚制,這一時期,從族外婚漸漸發展成了對偶婚。所謂對偶婚,其實就是一男一女在一定時間內兩廂情願的成對同居。這種婚姻和一夫一妻的區別在於,女方有一個主夫,但並不影響她還有一些次夫,男方同樣如此,有一個主妻,同樣會有一些次妻,也就是說,這種婚姻不具有排外性。
文明之興:國家
在私有制發展的過程中,部落首領和普通部民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這個矛盾很簡單,部落首領以手中權力攫取了過多的產品,導致普通部民不滿,甚至影響普通部民的生活。於是,普通部民乾脆一走了之,血緣部落就此走向解體。
在部落解體之後,人們在條件合適的地區停留,重新結成部落。但這一次,新的部落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而是以地域確立,這就叫“農村公社”,人們透過推舉來選出部落的領導者,因此這個時期被稱為“軍事民主制”。
一代又一代的首領來了又去,其中一些特別強勢的首領集中了部落的所有權力,並且享有極高的威望,於是他安排後事時直接指定了自己的兒子作為首領,而沒有經過推舉。當首領不由推舉產生,而是在某一家族中世襲時,整個部落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貫徹首領的意志,也為了維護一家一戶的統治,他必須建立相應軍政機構,國家就此誕生了。
在我們的歷史上,夏啟之後部落首領就不再推舉,透過世襲產生了,這也標誌著夏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