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一類孩子:格外好動,集中注意力困難,被視作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或者挑戰父母底線的“搗蛋鬼”。有些家長可能會收到老師的反饋:“上課不專心”“在座位上坐不住”“打擾其他小朋友”等。
北京回龍觀醫院兒童心理科主治醫師楊興潔、承德醫學院心理系學生王一博介紹,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大眾的認知中,這樣的孩子患有“多動症”。但隨著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多動症”這種疾病表現複雜,對於是否患病既不能輕易定性,也不能輕視。多動症在醫學上的專業名稱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它究竟有哪些典型症狀?如何區分多動與正常的好動呢?
兒童注意力持續多久算正常
多動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起病於兒童期,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精神心理問題。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會導致患者的精細動作、協調運動、空間位置覺(指不借助於視覺和觸覺等而感受、判斷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或誘發姿勢反射的本體感受性感覺)等發育較差,如翻手、對指運動、繫鞋帶和扣紐扣不靈便,左右方向分辨困難。
多動症的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1至9∶1,男孩發病率更高。與同齡人相比,患者有明顯注意力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或)衝動等主要特徵。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同,正常情況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延長。一般來說,5-6歲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2-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可以達到30分鐘。只有當兒童的注意時間明顯短於以上時間,並且跟班級內同齡孩子明顯不同時,才考慮為異常。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長看見孩子在玩平板遊戲或看動畫片的時候可以保持較長時間注意力,就認為在其他事情上明顯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正常的,這還真不一定。動畫片和遊戲的畫面經常轉換,並且有刺激性,需要孩子維持階段性注意的時間也很短暫,大約2-3分鐘而已,所以不能僅僅據此判斷注意力有無障礙。
另外,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難以保持持久,其典型特點是主動的隨意注意障礙,即兒童完成一項需要自己付出努力的枯燥任務(如寫家庭作業、上課聽講等)時,表現出注意缺陷(如經常容易走神、溜號等)。同時,其被動的不隨意注意也會相對增強,也就是說,兒童對於無關的外界環境刺激抗干擾能力差,如聽課時會被窗外飛過的飛機或者小鳥的叫聲分散注意力。
症狀並不僅僅表現為多動
活動過度即我們常說的多動,是多動症的另一個主要症狀,主要表現為活動水平明顯比正常兒童高,在需要安靜下來或需要遵守秩序的場合表現尤為突出。
多動症兒童的多動與正常孩子的活潑好動不同,其行為具有多場合性,在玩耍、上課、寫作業,以及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都表現出好動;而正常孩子的活潑好動是分場合的,在需要安靜的場合可以安靜下來並遵守秩序和規則。多動症兒童的衝動非常魯莽和唐突,做事往往不考慮後果,提出的要求需要立刻得到滿足,無法耐受等待。由於他們的多動和衝動是由於自我控制能力差,難以接受環境的約束,因此經常會出現屢教不改、父母老師的批評管教不起作用的情況。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多動症其實有3種類型:注意缺陷型、多動衝動型和混合型。其中,注意缺陷型的兒童可能沒有明顯的多動、衝動症狀,所以有一些病例不能只以多動、衝動來辨別。
注意缺陷型的症狀可表現為:經常粗心大意、馬虎,不注意細節;在聽課、閱讀或談話時很難保持注意力;跟人說話時經常看起來心不在焉;很難按照指令與要求做事,學齡兒童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很難完成被分配的任務或活動,凌亂、沒有條理,時間管理能力差;不願意做需要持續用腦的事情,比如家庭作業、閱讀等;經常丟失學習用具、日常用品等,如鉛筆、書本等;經常因為外界的無關刺激而分心;日常活動中容易忘事,比如佈置的作業或任務。
多動衝動型的症狀可表現為:經常坐不住,手腳動個不停或在座位上扭來扭去;在教室上課時會離開座位,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場合經常離開座位;經常在不適當的場合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經常無法安靜地學習或做事;經常說話多,“滔滔不絕”;經常忙忙碌碌的;經常在問題沒說完時搶答;經常難以按順序等待,比如排隊時總是表現不耐煩;經常打斷別人或者打擾別人,比如打斷他人對話、遊戲等。
混合型的症狀則以上二者兼而有之。當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表現時,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兒童心理醫生的幫助,排除多動症的可能。
會給孩子帶來長期影響
多動症的病因是很複雜的,目前傾向於認為其是由多種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多動症有遺傳傾向,母親在懷孕時吸菸、飲酒、感染、中毒、營養不良和非正常分娩,都有可能增加後代患多動症的風險,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血鉛過高也是一個高危因素。另外,多動症還與兒童所在的家庭關係嚴重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有關;與兒童所在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有關,如果老師缺乏對此病的認識和理解,採取不當的管教方式,也會影響到兒童行為和情緒的發展。
首先,多動症患者常表現為學習困難,因為注意力障礙和多動影響了課堂聽講的效果、完成作業的質量,其學習成績常低於其智力所應該達到的成績。
其次,多動症患者的衝動性特點會造成人際關係困難,存在很多社交技能和交流技巧方面的問題,難以很好地管理情緒、調節情緒,因而在同伴交往中常遭到同伴的拒絕,難以保持持久的人際關係。同時,他們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家庭衝突多,親密程度低。
綜上所述,多動症兒童在進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後,在多個領域的功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損害,學業和職業成就差,人際和家庭關係不良。
“多動症”需醫院做評估診斷
“多動症”這個標籤不能隨便、輕易地給孩子貼上。
有些過於焦慮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整天都閒不住,是不是有多動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多動症?過早過多的標籤化,不僅會把焦慮的情緒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中傳遞,還會讓整個家庭都陷入不良情緒的籠罩,讓孩子在學校中被同學們戴上有色眼鏡來審視,從而對其成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多動症的診斷需要在相對長的時間內、在兩個以上的場景中(如學校、家庭)存在,並且需要綜合考慮孩子的年齡及對功能(如學業、交往)的影響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如果家長覺察到孩子與同齡兒童相比,在注意力、好動、情緒上表現大為不同,應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診斷。
藥物治療安全嗎
從臨床情況來看,多動症兒童的症狀受到年齡因素影響,隨著年齡增長而減輕。但鑑於多動症對於兒童成長的不良影響,建議一旦確診,儘早干預。
對於學齡期多動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當然這也是家長顧慮最多、疑問最多的一種方式。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了藥物對多動症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很好地減輕多動症的症狀,從而提高學業表現、改善人際交往等。目前常用的藥物有哌甲酯、託莫西汀等。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食慾不振、睡眠影響等,一般會隨著服用時間增長或者調整服用方式等得到緩解。
藥物治療最終可以治癒多動症嗎?遺憾的是,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方法可以治癒這種疾病。多動症的治療及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還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的多方面合作,以長期堅持管理好相關症狀。
【醫師建議】
患者家長可學習“親子成長八步法”
就像前文所說,孩子確診為多動症後,需要家長的付出。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並且努力配合醫生輔助孩子的治療。怨天尤人或在孩子面前抱怨等行為,無疑會增加孩子的主觀痛苦感受。有的家長妄圖強迫孩子提高自控能力以對抗疾病,這是不明智的。多動症之所以是一種精神障礙,就說明它不是患者自己主觀能控制的,患者更需要父母積極正向的行為引導。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要採取“和善與堅定”的態度,既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又堅持原則。
治療多動症,培訓患者的父母是一種主要的非藥物治療方法。目前的培訓方法有兩類,一種是為家長提供疾病和治療相關知識的培訓,另一類是行為管理培訓。我們重點來說說“親子成長八步法”這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
第一步,正確關注孩子,家長每天花15分鐘和孩子待在一起,完全投入與孩子的輕鬆遊戲,讓孩子自己選擇幹什麼(除了看電視),家長有選擇性地表揚某些具體行為;第二步,用表揚獲得和平和合作,給孩子提出一些簡單溫和的指令,要是孩子服從,馬上對孩子進行肯定和表揚;第三步,當表揚無效時使用獎勵,以增加孩子的服從行為;第四步,當表揚和獎勵無效時可使用溫和的懲罰措施,比如取消特權或者暫時隔離;第五步,把隔離法用於其他不良行為;第六步,對於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制定規則,規定遵守規則的獎勵和違反規則的懲罰;第七步,協助老師幫助孩子;第八步,持續使用上述方法解決新出現的問題,使良好行為能夠成為習慣並保持下來。
此外,學校系統的干預會對多動症兒童產生積極作用,比較合適的干預目標是幫助兒童學會獨立完成作業、更好地遵守老師的指令、分組活動時與同學友好合作。老師一味地讓兒童控制小動作,反而會造成其對課堂的反感。如果兒童能夠在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專心聽講,那麼輕微的小動作可以被忽略。
具體來說,教室裡儘量避免懸掛能引起兒童分心的裝飾;老師要把一些重要的要求,比如不能辱罵別人、要耐心排隊、回答問題要舉手等制定成明確的規則,與多動症兒童進行溝通;對於多動症兒童表現出的良好行為要立即給予肯定、表揚,對於不良行為要立即進行制止。有時在行為干預早期,多動症兒童反而表現得更糟糕,這更需要老師堅定一致地對兒童的良好行為進行表揚,讓孩子意識到老師的表揚是真誠的,從而慢慢增加自信,和老師有更多積極互動。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