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技術難,做品牌也難。敢於大規模投入研發做技術的企業家是了不起的。敢於做營銷做渠道打造品牌的企業家,同樣也是了不起的。
1、
今天,“貿工技”這條路線因為某家公司,有點臭大街了。“技工貿”三個字則是高大上的正確路線代表。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階段,即使“貿工技”這條路線,也不是那麼容易走的。那時的中國,企業最先走的道路,實際上是“工貿技”或者“工技貿”。
改革開放初期,當我們剛剛開啟大門時,我國經濟與西方國家之間,差距巨大。那時商業領域流行的“三來一補”,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還記得了。來料加工,兩頭在外,在中國企業只承擔製造組裝環節,是當時我國外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的,中間的製造組裝環節,是非常苦逼的。有一個理論,叫“微笑曲線”。就是講述苦逼的製造環節。曲線一邊的研發設計,是“技”,是高附加值高大上的。另一邊的營銷品牌渠道,是“貿”,也是高附加值高大上的。中間的生產製造,是苦逼的低附加值部分。然而,那時的中國企業,也只能利用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做最苦逼的生產製造部分。
這些生產製造企業,本身苦逼,而為了壓榨利潤,又非常殘酷的壓榨勞動力成本,和擠壓上游供應商。
2、
我們所熟悉的iPhone手機,一臺手機買上千美元。給生產製造環節多少錢呢?給富士康的代工費用是10美元左右。製造手機的公司能拿到的收入,佔整個手機售價的1%。這1%裡面,真正製造手機的人工成本佔多少呢?估計0.5%都不一定有的。
2021年,Nike的主要生產企業之一,某利集團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招股書中披露了一些資料。一雙耐克鞋,我們在市場購買,需要大幾百甚至上千元。限量版賣到幾千元,甚至更貴。這些鞋都是某利集團做好的,然後直接發貨到Nike的商店銷售。Nike從某利集團買鞋花多少錢呢?是71元。2019年,某利集團為Nike生產了5635萬雙運動休閒鞋,收到40.2億元收入,平均每雙鞋71元。
這71元,包括了原材料,人工等全部成本。Nike直接拿貨,翻10倍價格再賣給消費者。
某利集團的這71元中,大概成本是58.75元。58.75元中,原材料成本32.61元,製鞋的人工成本13.78元。對製造企業來說,原材料的供應商也沒有選擇的權利,大部分都是Nike這樣的品牌方直接指定的。某利集團的第一大供應商OIA,就是Nike指定的供應商。
在Nike這樣的品牌面前,這些製造商是非常弱勢的。之前新疆棉花的事情,美國的品牌公司就派人到製造商來調查,確保製造商符合他們的標準。
製鞋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非常辛苦。一雙大概700元的Nike鞋,做鞋的人工成本,只有13.78元,佔價格的2%。
中國人辛辛苦苦生產一臺iPhone 手機,能留在中國大陸的價值有多少?3%?5%?
勞動密集型產業,做一雙耐克鞋,留在中國大陸的價值有多少?5%?10%?
中國製造太苦逼了,太慘了。
不過這兩家公司的老闆都不慘。
這兩家公司,都是中國臺灣人創辦的公司。為蘋果做手機的富士康的老闆郭臺銘,大家都很熟悉了。某利集團的老闆張先生,大家估計都沒聽說過。但2021年中國臺灣富豪榜,張先生登上首富之位,身價高達人民幣800多億元。
某利集團每年做不到2億雙鞋,年收入一百多億,利潤不到20億,市值1000億,臺灣老闆持股85%,身價800多億,臺灣首富。
這800多億身價是怎麼來的?是拿著低廉工資的鞋廠工人一雙雙鞋做出來的,是中國股市給的,是中國股民們抬起來的。
為啥說是中國股民抬起來的?世界最大的製鞋公司,香港上市的裕元集團,一年收入700億,是某利的4-5倍,市值只有不到200億人民幣而已,不到創業板某利集團的五分之一。
今天,因為中國人工成本上升,某利集團的生產,已經基本上不在中國了。大部分產能,已經轉移去了成本更低廉的越南。給中國也提供不了太多就業了。
還好,某利集團老闆沒發表過什麼臺獨言論,否則,我心裡肯定很憋屈。
3、
一臺大幾千上萬的iPhone,給製造商十幾元人民幣的製造費用。
一雙大幾百上千的鞋,國際品牌從製造商幾十元拿到貨,直接翻10倍銷售。
鬱悶嗎?憋屈嗎?我是很鬱悶很憋屈的。但是這就是行業規則,就是產業鏈分工。
中國製造,如果只有製造的話,就是在微笑曲線中被兩邊擠壓,最苦逼的最憋屈的那部分。產品產出的價值,能留在中國大陸的部分,也許連5%都不到。在強勢品牌商的壓力之下,製造商連選擇原材料供應商的權力都沒有。
出路在哪裡?一條路是技術,向上遊做出領先的獨一無二的技術。另一條路是品牌,向下遊擴充套件,做出品牌。
這兩條路都能打出一片天,敢於大規模投入研發做技術的企業家是了不起的。敢於做營銷做渠道打造品牌的企業家,也是了不起的。
汽車行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那些合資的大國有車廠,遲遲不敢大投入做自有品牌,讓大眾、奧迪、寶馬、通用、豐田的車佔據了中國的市場。
而民營企業、老牌的吉利、比亞迪、長城、還是今天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雖然起點低,但都是一開始都努力經營自己的品牌。
有了品牌,做出整車,再一點點積累技術。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長城汽車新一代國產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下線。
這則新聞,看完我感慨萬千,長城起家的時候,根本沒有技術能力。能把四個輪子二個沙發一個殼裝好就不錯了。那時做自主發動機,想都不敢想。
長城最早用三菱發動機。這個發動機完全落後於時代,動力差,噪音高,耗油,幾乎一無是處。但是,當時不僅僅長城,包括中華,吉利,比亞迪,東南等大多數自主品牌,都是搭載三菱發動機。三菱發動機並不先進,遠遠不如豐田大眾。三菱之所以願意提供發動機,是因為在整車方面,三菱失去和大眾豐田競爭的實力,願意和中國品牌分享發動機技術,這使得三菱成為中國品牌的母機,從某種意義上哺育了自主品牌。
現在,自主品牌的汽車廠商,基本都可以自研自產發動機了。
如果長城起步時,走技術路線,先做發動機,再做汽車。長城發動機豐田大眾會買嗎?不會。豐田大眾只會買自己的發動機。長城做了整車,才有今天的自主研發的發動機。
家電廠商都是這條路。做空調,先用進口壓縮機,然後自研壓縮機。華為也是一樣,先做了手機整機,然後用整機業務扶植晶片。早期的海思晶片技術差,不成熟,只能自家的手機咬著牙用。
我國大飛機,也是先做組裝,用海外的發動機。日後形成規模,在慢慢國產替代。
一旦你做出了整機,後面零部件可以慢慢國產替代。沒有整機能力,誰用你的零部件。
日本目前零部件產業看起來挺厲害,是因為當年日本整機厲害,培育了日本的零部件產業。現在日本整機不行了,但零部件還有競爭力。但沒有整機,日本的零部件被中國替代是遲早的事情。
自有品牌的整機行業,雖然看上去利潤低,也許技術含量也沒這麼高。但誰控制了整機,誰就有控制整個產業鏈的潛力。這個才是行業的制高點。
4、
下面給洗地環節,不喜勿看。再說說聯想。
我並不喜歡聯想這家公司,我也認為聯想高管的薪資過高,不符合中國國情,應該降薪,或者捐一些出來。但我還是要給聯想說幾句話。
為啥呢? 因為我自己也創過兩次業,知道做一家企業有多難。
聯想也許沒有核心技術,但聯想至少做出了一個品牌,一個在PC領域,有全球知名度,市場份額排在第一的品牌。做到這一點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也許PC行業是夕陽行業,IBM賣給聯想是看不到希望甩包袱,但聯想能把這個業務扭轉過來,重新盈利,也是一件非常非常艱難的事情。
在旁邊指手畫腳很容易,真正做事才知道有多難。
去年年初,我也寫了幾篇為中國和武漢抗疫辯護的文章,說武漢政府對病毒不瞭解缺乏知識,缺乏資源,犯錯誤很正常。武漢很難,大家要理解。當時被罵的狗血淋頭。當時罵武漢的,比今天罵聯想的可厲害多了,那個晚上,朋友圈刷屏,鋪天蓋地,排山倒海。
如果新冠疫情沒有在海外爆發,相信今天民眾對武漢抗疫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觀感。民眾會覺得SARS才感染幾千人,死了幾百人。新冠感染幾萬,死幾千人,是SARS的十倍,這一定是抗疫不力,官員瀆職,體制問題。只有看到了那些高高在上的歐美國家的抗疫表現,看到了美國死亡80萬人,民眾才會理解,當時的武漢、湖北、中國是多麼艱難。我們的抗疫是一項多麼了不起的成就。
做一個全球品牌,雖然無法與抗疫相提並論,但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一臺聯想電腦,確實晶片不是中國的,儲存不是中國的。但原材料還是有不少國內供應商。費用裡面大頭應該也是國內的員工的工資。利潤裡面至少有很大比例國內的股東,管理層中雖然有外國人,但中國管理層還是佔多數。
聯想就算沒“技”至少有“貿”有“工”。我相信,一臺聯想電腦,留在中國大陸的價值比例,比一臺iPhone,一雙Nike鞋要大得多。
聯想集團,接近4000億收入,接近80億利潤,市值也就1000億港幣,不到800億人民幣。
某利集團, 139億收入,不到20億利潤,1000億人民幣市值。老實說,我覺得聯想有點慘。
5、
技工貿,說的容易做起來難。
聯想不爭氣。但PC行業都不爭氣。CPU,作業系統,都是非常難以攻破的堡壘。除了蘋果以外,沒有那個PC廠商能自研CPU和作業系統。
蘋果 iphone 3Gs 用三星CPU,iphone 4 手機開始用自研CPU。這個是十幾年前的事情。然而,蘋果的PC CPU,一直用intel, 直到一年前,才開始用自研CPU。
蘋果是多牛的公司,兩萬億美元市值,全球第一,手機CPU做了十幾年後,直到2020年,才積累了足夠的技術能力,用自研PC CPU取代intel。PC CPU的門檻比手機高得多。
貿工技的聯想,不如華為爭氣,但微笑曲線還是佔了一端,總比苦逼的工貿技,1000多美元的手機賺5-10美元加工費強吧。
做一家企業真的非常艱難。整個中國,也就一家華為。技工貿,這三個字想做到,談何容易。
你可以說聯想不是民族企業,但畢竟他留在中國大陸的價值,大於蘋果也大於耐克。這樣的企業,雖然技術含量沒這麼高,但也能佔住微笑曲線的一端,也能有一個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品牌。聯想大部分員工,也是中國人,大部分高管,國籍應該也是中國。總部層面的高附加價值就業崗位,聯想在中國數量不會少,聯想供應鏈上也有很多中國企業。
我們希望中國有第二第三家華為。如果沒有第二第三家華為,聯想這樣的企業多幾家,我們國家也一定會比現在更好,而不是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