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河北石家莊一間再尋常不過的病房,有著一位垂暮之年的老婦。她身患重病,垂垂老矣,家中為了給她治療,已然花光了全部的積蓄。在老婦奄奄一息之際,她的兒子守護在床邊淚流滿面。老婦的兒子想再挽留一下自己的母親,可是家裡早就沒錢了。
這時候,身邊的親人都勸老婦的兒子說:“趕快帶著你母親的證件求助政府吧!”
老婦的兒子回答道:“這能行嗎?”
身邊親人接著說:“不試試怎麼知道,再不去就來不及了!”
老婦的兒子急忙從家找出了母親的證件,去了一趟政府。令人沒想到的是,軍區、省委的領導知曉後,接連前來探望,甚至連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都趕赴石家莊為老人看病。這位樸素的農婦名叫解秀梅,她到底是何身份?為何能驚動政府?這件事還是得從頭說起。
自幼參加革命
1930年,解秀梅出生在河北省高陽縣的一個貧苦家庭中,家中世代務農,難以維持溫飽。又正值戰爭時期,四處都在打仗,危機四伏。這個女娃在戰火中出生,從小便跟在父母身邊從事勞作,也習慣了苦日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解秀梅就是如此,如何能多創造點口糧,讓家人的負擔輕一點,是當時解秀梅日日夜夜思考的問題。
但戰火卻一直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內陸地區同樣受到波及,別說滿足溫飽,活命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1937年,解秀梅七歲,她眼睜睜地看著日本兵在村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原本還算平靜的生活,被一群外來的日本兵撕了粉碎,懂事的解秀梅,猩紅了眼,攥緊了拳,充滿了恨。
能把這些作威作福的日本人,趕出中國的領土,是華夏大地上所有兒女的心願。解秀梅自然也是如此,她繼承了華夏民族骨子裡的倔強與不屈。縱使年幼,但分善惡,明事理。1939年,9歲的解秀梅自願充當起了八路軍戰士們的通訊員。
在尚且年幼的解秀梅心裡,或許對八路軍究竟在做著怎樣偉大的事業,並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但她卻知道,這群八路軍叔叔們,是能夠將那些日本人趕出中國的。這些叔叔在村裡天天幫助老人挑水劈柴,就像親人一樣。而她幫忙通訊,也是在為革命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報答叔叔們的幫助,對此她感到十分自豪。
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她靠著自己瘦小的身軀,多次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走過。由於解秀梅還是個孩子,而且看起來髒兮兮的,敵人並沒有懷疑過她。但為了保證情報的順利傳達,她在那個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裡,經歷了多次生死的考驗。幸運的是,她靠著自己的聰慧以及不屈的精神,一一化解了這些困境。就這樣,她在前線擔當了整整六年的通訊員,傳遞過無數次重要的情報。
正式參軍
自幼在紅旗下長大的解秀梅,對祖國有著深沉的愛意,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14歲的解秀梅又一次跟隨著部隊前行。這一次,她不再是通訊員,而是在後勤部門繼續工作。三年的戰爭,她在後勤部門兢兢業業,為前線戰士們儘可能提供最大的溫暖。
在前線戰士與後勤保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解放戰爭以勝利收尾,一個嶄新的中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解秀梅對此十分激動,她對革命事業忠誠不二的信仰,讓她迫不及待地在20歲那年,提交了入軍申請,希望正式成為自己一直嚮往的那群人。憑藉著一直以來的優異表現,解秀梅被正式編入部隊文工團,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軍人。
從解秀梅對革命事業,以及解放事業的熱忱中不難看出,她是一個十分積極向上,渴望進步的姑娘。在部隊之中,她也從不懈怠,在文工團中,她沿著理想信仰,繼續學習深造,以期待未來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為國家貢獻更多的力量。
雖說國內形勢已經好轉,但當時我國的國際形勢依然不太樂觀。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志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遠赴朝鮮,開始了新一輪的保衛家國之戰。而解秀梅所在的68軍,此次也是志願軍部隊之一。所處68軍文工團的解秀梅,也因此跟著部隊一同遠赴朝鮮。
這一次的考驗,仍然關係著生死。但是沒有人喊苦,沒有人喊累。縱使面臨著風雪交加,飢寒交迫,但在志願軍隊伍中,軍人們都有著一腔滾燙的熱血,風雪再大也澆不滅心中的愛國之火。行軍途中難免會出現急行前進的情況,即便是文工團中瘦弱的女兵們,也都扛著行裝,抵禦著風雪前行,不曾有過半分怨言。解秀梅甚至還會主動幫助那些已經沒有力氣計程車兵們,替他們背行裝。整支隊伍,凝聚著世間少有的愛國心,解秀梅作為其中一員,也有著無窮的鬥志。
軍中立功
在部隊行進的過程中,時常能夠聽到解秀梅優美的歌聲,對於疲憊的戰士們來說,休整時間聽到如此撫慰人心的聲音,不僅對身心是極好的放鬆,更是一種鼓舞。更何況,解秀梅還是一個十分樂觀的女孩,爽朗的笑聲讓周圍的人忘記了勞累。
在戰爭時期,解秀梅除了承擔文工團的工作之外,還會主動地負責起一部分的後勤工作。因為在解放戰爭時期,解秀梅做過後勤保障工作,所以這些事做起來得心應手。挑水劈柴,這些在其他人看來又苦又累的工作,對於貧苦出身的她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而解秀梅的無畏無懼,不僅體現在後勤工作的不怕苦累上,更是直接體現在了生死攸關之際。在朝鮮戰場上,解秀梅被安排在戰地手術所工作,幫助衛生員們救治前線受傷的患者。然而當時的情形,即使是在後方,也依然免不了被敵軍轟炸。
凜冬的一個下午,正準備回手術所的解秀梅,在靠近領地之前,就看到了燃燒的熊熊大火,從她頭頂,掠過了九架敵軍戰機,轟隆的聲響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被轟炸激起的泥沙掠過眼前。正打算跟同伴們一同撤離的解秀梅,恍然間聽到有人喊,“排長李永華還沒有出來!”聽到這一訊息,解秀梅毫不猶豫地調轉方向,轉身衝進了大火之中。
面對飛機的轟炸,解秀梅毫不在意,她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要將李永華平安地帶出火海。瘦小的她用自己的全部力氣背起了李永華,面對著背後這個高大的男人,解秀梅聲稱自己能夠保護他。但突然一枚炸彈爆炸,無數的彈片四處飛竄,劃破瞭解秀梅的身體,而這種情況下,瘦小的解秀梅仍然不忘記保護李永華,幾乎用自己的身體擋下了全部的彈片。
鮮血順著她的手臂不斷湧出,她不顧李永華的勸阻,順利地揹著他從火海中安全逃出。千鈞一髮之際,生死危亡之時,解秀梅首先想到的,還是搶救受傷的戰士。她的事蹟在軍中傳開,整個戰場上都充斥著對她的讚美。
見到主席
雖說軍中傳揚著解秀梅救人的美名,但在她看來,這並不算什麼。在她心目中,那些浴血沙場的戰士,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比起他們的豐功偉績,她的這點小事,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部隊眾人十分感動於解秀梅的行為,將她上報給了中央,經過評定,組織一致認為,應當對解秀梅的英勇行為進行表彰。
最後解秀梅被授予了一等功,她也因此成為了在朝鮮戰爭中唯一一位榮獲一等功的女兵。1952年,作為抗美援朝志願軍的代表,解秀梅見到了毛主席。在見到主席的瞬間,解秀梅熱淚盈眶,更讓解秀梅感動的是,主席竟然知道她在戰場上的事蹟,並且對她不吝讚美,這讓解秀梅更加欣喜,眼淚更是止不住地流。
時間的巨輪不停滾動,在之後的年歲裡,解秀梅響應國家號召,離開部隊,與丈夫一同回到了徐州。在一家印刷廠,做著最簡單的印刷工作。沒有人知道這個看起來瘦弱的女人,竟然是一位受到過功勳表彰的女兵,而解秀梅也從未向外人說過自己的曾經。
直到她因病住進了醫院,這時候已經是1995年,離曾經班師回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43年。曾經意氣風發的小姑娘,如今卻纏綿病榻。多發性腦梗、老年痴呆,家中為了給她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她的子女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政府,這時候當地政府才知道,原來她就是曾經的那位女英雄。
只是可惜,謝秀梅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儘管在政府的幫助下,進行了最好的治療,還請了北京協和的醫生,用了最好的藥物,也已經回天乏術。她在1996年,離開了人世。在她住院期間,有記者專門前來採訪,而以她為原型改編的電影《英雄兒女》,一經上映,反響十分熱烈。
但比起老人曾經的榮光,以及故事的傳奇性,老人的子女更難忘的,是解秀梅在彌留之際的埋怨。她埋怨自己的子女,不該因為自己的事情去麻煩政府,這是一位老兵最真切的希望,卻深深地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解秀梅的一生最光彩的時候,盡數貢獻在了革命事業上,從榮耀加身,到病重之時,解秀梅心中最先想到的永遠是自己的國家,這是老一輩革命人留下的愛國精神!